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0024
大小:393.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8
《被填补的空白和被附加的意义——《陈奂生上城》成功原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1卷第5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Vo1.31No.52013年lO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Oct.2013被填补的空白和被附加的意义——《陈奂生上城》成功原因探析马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
2、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关键词:陈奂生;农民形象;国家政策;传播媒介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3)05—0029—05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发表于《人民文学》得成功的关键。首先从文学史的纵向来审视,这1980年第2期。这部短篇小说获得了1980年中一人物形象在庞大的农民形象谱系中具有独创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
3、后,高晓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民形象的塑造可谓声又接连创作了《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是不计其数,有鲁迅笔下压抑沉重的祥林嫂、闰奂生出国》等“陈奂生系列”的小说。可以这么土,有30年代“丰收成灾”系列中的云普叔、老通说,陈奂生的名气已经超过了作者高晓声。当然,宝,也有赵树理刻画的三仙姑、二诸葛,还有孙犁“陈奂生系列”的小说最受关注的依旧当属《陈奂歌颂的水生媳妇等等,几乎每个作家都或多或少生上城》。那么这部作品得以成功的原因何在地涉及农民形象。那么陈奂生相对于之前的农民呢?本文集中探析这一问题。形象谱
4、系,其独创性体现在哪里?我们选取学术哲学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界经常用以与高晓声进行比较的鲁迅和赵树理来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奂生上城》成分析《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形象的独特性①。功的原因,从内部因素来看,当是作品本身所具有鲁迅笔下的农民是愚昧麻木、完全失去自我的思想、艺术上的魅力。作品对陈奂生这一艺术的,典型的就是祥林嫂和闰土。他们生活在旧时典型进行了纵向的独创性分析和横向的填补性分代,忍受着封建思想的重压,其环境是阴郁压抑析。从外部因素来看,当是社会时代环境赋予作的,其主色调是暗灰色
5、的。这其中暗含作家的某品以独特的意识形态的特征。种绝望情绪,这些农民生活在黑暗的“铁屋子”里面,默然等待死亡的到来。鲁迅的写作目的是为一、内部原因了启蒙,将农民的生活写得越是浓重压抑,达到启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和灵魂,于是对作品蒙醒世的效果就越明显。于是,“哀其不幸,怒其的鉴赏的任务就落到了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之上。不争”的启蒙姿态在他描写农民形象的小说中体陈奂生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是《陈奂生上城》取现为重点突出农民的不幸与不争。所以鲁迅笔下收稿日期:2013—09—10作者简介:马晓(1989一),女,硕士研究生
6、。30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正的农民满含苦涩的泪水,绝望地挣扎着。20年代奂生的精神面貌是这样的——的乡土小说家们,很多都是继承着鲁迅描写农民“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的叙述典范,比如蹇先艾、彭佳煌,都是着重刻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乡土农民的精神上沉重的背负,达到批判国民性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他满意的启蒙目的。到了政治风潮涌动的30年代,农民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形象谱系中出现了较多的反抗者,比如多多头、立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
7、、橱里有衣,总算象家人家秋等等,但形象刻画或多或少具有模式化和概念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已经不是农民了,而他聊天讲闲话。”③是作家刻意为之的机械的革命者。作者用简单的笔触细致真实地描写了陈奂生打破这个局面的当属赵树理,在长期与农民在新时代下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而赵树理的接触的基础上,在文艺大众化的号召下,崭新的农小说中却几乎见不到对农民具体生活的细节描民形象出现了。这些农民形象主要新在人物的精写。有很多论者认为陈奂生形象延续的是鲁迅批神面貌上,虽然也有生活中的
8、烦恼,但他们都能够判国民劣根性的路子,作者旨在批判陈奂生身上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农村新人们都在追寻属于的落后因子。不可否认,陈奂生身上确实存在落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因为他们心中有对明天的美后的成分,即狭隘的小农心理。但作者在描述陈好向往。不可否认的是,赵树理塑造的农村新人奂生形象时绝不是抱着批判的姿态,更多的是感也略显模式化,缺乏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生活细节,同身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陈奂生身上,我们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