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贝甲乳腺贴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贝甲乳腺贴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贝甲乳腺贴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乳腺增生病病例随机分为贝甲乳腺贴外贴治疗组30例和散结止痛膏外贴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犬小及疼痛稈度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黄体期性激素水平变化。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贝甲乳腺贴治疗组30例,散结止痛膏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来白湖南屮医药人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专科2004年4月一2005年1月问门诊病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共60例,118乳,贝甲乳腺贴外治组(简称治疗组)30例,年龄最
2、小22岁,最大54岁,平均(36.5±7.86)岁;病情轻者为10例,中者15例,重者5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年,平均(2・02±0.88)年。散结止痛膏外治组(简称对照组)3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3岁,平均(34.534・8・11)岁。病情轻者为12例,屮者为14例,重者为4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6年,平均(2.16±0.83)年。两组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乳房疼痛、疼痛与月经关系、肿块分布范围、肿块驶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病例诊断标准参考
3、屮国屮医药学会外科乳腺病专业委员会2001年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辩证及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稿)》。(1)症状与体征:①乳房有不同程度胀痛、刺痛或隐痛,可反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②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Z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刀经周期的变化而消失。部分病人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③排除初潮前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冇症、乳房良恶性肿瘤。⑵辅助检查B超可见乳腺组织增多、增高、增强的反射波,有
4、的腺体呈光条或光斑冋声区。如遇见饕肿形成时,也可形成小区域的液性暗区。1.3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乳腺增生病西医诊断标准,乳房肿块,且多数伴有乳房疼痛等症状,连续3个月不能白行缓解。②符合乳腺增生病屮医诊断标准,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如经前期乳房疼痛、青春期乳房疼痛等。③签署知情同意书,用B超等现代化检测手段作为辅助诊断,并排除乳腺严重炎症、纤维瘤诊断标准。④年龄20-55岁。⑤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2治疗方法2.1治疗药品治疗组贝甲乳腺贴由河南洛阳千草堂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组选用散结止痛膏。2.2治疗方法治疗组:贝甲乳腺贴外贴,治疗时先确定痛点及
5、肿块,然后清洁皮肤,选用痛点及肿块的外贴方法,每3天更换1次。对照组:对照组选用散结止痛膏外贴,方法同前,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1.1疗效的判断标准参照屮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7月济南会议)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示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X100%;治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89%;有效:改善率30%—69%;无效:改善率<30%o1.2两组治疗后总疗效对比分析见表1。表1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效率治疗组3014(46.67)9(
6、30.33)5(16.67)2(6.00)(93.33)对照组304(13.33)9(30.00)0(33.33)7(23.33)(80.00)4讨论H前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现代医学认为木病主要是市内分泌功能紊乱,雌激素比例失调所致。以往用单纯的屮药复方制剂1:3服疗程长,病人一般很难坚持治疗,故治疗力求多方位、多靶点给药,转换给药途径,故研药制成屮药贴斉剂——贝甲乳腺贴。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其治疗机理与以下4方面有关:⑴膏药外治机理:清•徐大——椿曾云:“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物从毛孔而人其廣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Z,或败而散
7、Z”。较服药尤为有力,说明屮药能从表入里而发挥作丿IJ,现代药理也证明屮药完全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药物从皮肤吸收通过以下4个途径…:①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的运转(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问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被机体吸收,故贝中乳腺贴的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及表皮而被机体吸收。②水合作丿IJ,屮药外贴“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最增加,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形成膨胀多孔状态,易于药物吸收。故木膏药通过水合作用发挥治疗作用。③表面活性剂作用,木膏药屮加入氮酗透皮吸收剂,有利于
8、机体对药物的吸收。④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芳香药物作用于局部,可使皮质内固醇透皮能力提高。而清•吴尚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