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8272
大小:304.3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8
《朱熹《正蒙》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年7月唐都学刊Ju1.2010第26卷第4期TangduJournalV01.26No.4朱熹《正蒙》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肖发荣(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正蒙》是张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其一生精思力践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察朱熹对《正蒙》态度的复杂性及后世围绕“朱熹注”的争论两个问题,我们看到,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张载《正蒙》的态度和诠释,对后世学者理解和定位《正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澄清此二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学从北宋到南宋发展的内在逻辑。关键词:张载;《正蒙》;朱熹;
2、朱熹注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0)04—0o73一o4《正蒙》是张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其一生精可,吾心处之,知其各有定分而不可易,所思力践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谓义也。精义者,精诸此而已矣。所谓精的地位。而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张载云者,犹日察之云尔。精之之至而入于神,《正蒙》的态度和注解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学者对《正则于事物所宜,毫厘委曲之间,无所不悉,蒙》的理解和定位。本文将围绕朱熹对《正蒙》态度有不可容言之妙矣。此所以致用而用无不的复杂性及后世围绕“朱熹注”的争论两个问题
3、进利.[](P1588)行考察,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可见,朱熹认为《正蒙》对事物之“定分而不可易者”的精察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超越了一、朱熹对《正蒙》的态度同时代的其他著作。“精义”之云,不仅含括了“尽《正蒙》是张载“历年致思之所得”,可以说是张穷万物之理”,而且更是彰显出《正蒙》之书“精深难载一生为学致思的结晶,是其哲学思想最为重要的窥测”的特点。在后面各章节的分析中,我们还可著作。朱熹对《正蒙》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以进一步来看朱熹对《正蒙》“精义”之说的汲取和“《正蒙》是尽穷万物之理”,[1](P418)“此书精深难窥
4、评论。测”,[]‘近世为‘精义’之说,莫详于《正蒙》之当然,朱熹对《正蒙》的肯定,不仅仅与张载精书”。[2](P1590)朱熹从“精义”的角度肯定《正蒙》,并察万物之理的理论深度有关,而且与他对张载“勇非溢美之辞。他在答江元适的信中对“精义”做了猛精进”为学功夫的认同是分不开的。在北宋五解释。朱子说:子中,朱熹对张载的为学工夫最为推崇。他曾说:“精义”二字,闻诸长者,所谓义者,宜横渠最亲切。程氏规模广大,其后学而已矣。物之有宜有不宜,事之有可有不者少有能如横渠辈用工者。近看得横渠用收稿日期:2010—01—16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5、资助项目“关学典籍整理与研究”(0402)作者简介:肖发荣(1978一),男,陕西铜川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①朱熹常以“勇猛精进”的为学工夫鞭策学生,他曾说:“须勇猛捐弃旧习,以求新功,不可一向如此悠悠闲过岁月也”;“人人立得此志,勇猛向前,如服瞑眩之药,以除深锢之病,直是不可悠悠耳”。朱熹:《答吕子约十七》《答李叔文四》,见《朱子文集》卷四八、五二,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年,第2198、2468页。·73·工最亲切,直是可畏。学者用工,须是如此张载“一向苦思求将向前去”的结果,虽然有
6、时不免亲切。[1](P2363)也有“说的好”处,但终究和“明睿所照”存在一间之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中说,张载作《正蒙》隔。“涵养”工夫的欠缺,最终只能落个“生受辛苦”时,常夜里默坐彻晓。朱熹据此评论说:“他直是恁的结果。地勇,方做得。”他甚至以曾子“任重道远”之事,来朱熹之批评《正蒙》,更多地是在学术层面上。比说张载之勇猛工夫。⋯‘。批评归批评,但如何理解和把握《正蒙》,朱熹对此朱熹虽然认为《正蒙》在“穷理”、“精义”方面却是十分谨慎的。在与不同学者的书信往来中,朱和同时代的学者相比是十分突出的,但他对《正蒙》熹对此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
7、究竟如何也有过不少批评之辞。他指出:来理解《正蒙》呢?朱熹在答程允夫的信中曾说:《正蒙》可疑处,以熹观之,亦只是一此书精深难窥测,要其本原,则不出病,如定性,则欲其“不累于外物”;论至《六经》《语》《孟》,且熟读《语》《孟》,以程静,则以识知为客感;语圣人,则以为因问门诸公之说求之,涵泳其间,当自有得,然而后有知,是皆一病而已o[2](P1242)《正蒙》后此等文字,可循次而及,方见好所论道体,觉得源头有未是处,故伊川云:处。[](P5147)“过处乃在《正蒙》。”答书之中云:“非明睿朱熹认为《正蒙》之本原“不出《六经》《语》所照,而考索至此。”盖横
8、渠却只是一向苦《孟》”,①因此,要通晓《正蒙》就必须先对《语》《孟》思求将向前去,却欠涵泳以待其义理自形诸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