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3813
大小:172.47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8
《《泰山与中华文化》:大文化视野下的泰山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书评《泰山与中华文化》●大文化视野下的泰山研究李青(泰山学院图书馆,山东泰安,271021)泰山文化被称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与中国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等都具有密切关系。在2oo1年“海峡两岸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上,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的著名泰山研究者周郢先生对新世纪的泰山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今后若能多方联系,触类旁通,与重大历史文化课题或显学“对接”,则有望取得超出泰山研究领域的学术硕果,引起与会学者的充分关注。其前出版的《泰山与中华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便是这一学术思路的初步总结。该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各篇论题分别为:一、泰山与中华国山。在中国众多的名
2、山大岳之中,东岳泰山独膺“中华国山”的特别美誉。作者认为,这与泰山在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泰山不但凝结出个性独特、内涵丰厚的文化硕果,而且对它所依托的中华大文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篇以“国山”为主线,对这一名山文化作了初步探索。二、泰山与史学研究。五千年中的泰山,堪称是一个展示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晴雨表,一座铭刻沧桑变迁的历史石书。对此史家钱穆曾称:“中国山川胜地,多资学人以考古之需。如登泰山,历代政事学业,有关国家民族治乱兴亡之大,皆足参考。”本篇围绕秦汉以迄明清泰山封禅崇祀等论题,探讨泰山对封建政治的多重影响。三、泰山与文献研究。泰山历代
3、文献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源头甚久,著述众多。该书对元代《泰山雅咏》、明代《泰山志》及清代《四库》著录泰山诸书作了探研。四、泰山与民俗研究。正如民俗学家叶涛先生所指出:“五岳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本库。”在泰山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影响最为巨大的,当推东岳庙会与碧霞君信仰风俗,所谓“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水浒传》语),本篇内容主要围绕这两个主题而展开。五、泰山与文学研究。泰山与中国文学尤具密切关系。从《诗经》到唐诗,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水浒传》到《红楼梦》,各个时期的文学经典都曾写到泰山,许多文学大家的生平、家世、行迹也都与泰山发
4、生联系。本篇主要围绕民间文学、小说名著、古代作家与泰山的关系进行论述。六、泰山与当代学术。本篇系“泰山研究之研究”,对现当代一些代表性研究学者、重大的研究成果、重要的研究思路,作了总结与评价。并以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为个案,评鉴其学术得失。从以上类目可以看出,该书在学术上有一个鲜明特点,即注重探讨泰山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并尝试从泰山文献人手,抨击史学、文学等研究之热点论题。扬州大学车锡伦教授特指出此点:“作者在泰山文化研究的实践中,提出了‘乡献证史’的治学路径,即从地方文献的角度,切人重大学术研究;凭借地方文献的独特资料,诠解学术论题中的疑点或难点,阐发他人所未发,从而实现对重要学术
5、研究的推进。这样研究的难点在于对学术研究诸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有关学术课题的研究。”概言之,那便是从泰山解读中华文化,从中华文化揭析泰山。该书这种独特的研究路数,今试举几个例证加以说明。对于泰山文化与中华大文化的关系,本书《中华国山论》以“国山”问题为切人点,分别以《“国山”与中华历史》、《“国山”与中华地域》、《“国山”与中华民族》、《“国山”与中华信仰》、《“国山”与中华精神》为题,论证了“国山”要素及泰山具有的“国山”地位,从中全面展示了泰山在中华大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文中征引了亡佚已久而由作者重新征集获得的《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书(民l13一书国易君左等著)
6、,为了解上世纪的“国山”之议,补充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依据。评2001年在西安出土的王莽玉牒,为中国考古之重大发现。《王莽封禅玉牒索隐》对此详作探讨,先据玉牒“封坛泰山新室昌”残文,考明新莽一朝曾有议封泰山的事件,而两汉正史未见王莽封禅的纪录,故玉牒之出,顿可改写泰山封禅史。继之又对王莽玉牒的刻制时间以及其封禅的最终结局,逐一进行考索,发覆揭显了此湮没千年的新莽史享。并进而提出班固《汉书》之所曲笔回避王莽议封之迹,实缘于称颂东汉光武泰山封禅的政治需要。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天之际,先隐徂徕,后游泰山,其深层动机何在?《李白徂徕之隐与泰山之游新探》考明李白所谓的“徂徕之隐”,乃是一场“金高南山买君
7、顾”的求仕活动——由于徂徕山联属泰岳,属大唐封禅之区,徂徕隐士王希夷便通过徂徕这条“终南捷径”在开元封禅中荣邀帝眷,这给苦心求仕的李白等人以极大的启发与鼓舞,遂有组合“竹溪六逸”以隐求仕的举动。而其后不久的“泰山之游”,则因玉真公主与泰山道观有密切关系,李白登山访道,有通过此联络玉真荐举之意图。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生动描画了一处“幽微秀灵地,无可奈何天”的梦幻世界——“太虚幻境”。小说中这一理想境界的文化原型出自何处?红学家各有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