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焦虑抑郁患者状态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焦虑抑郁患者状态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段秀(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10000)【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124例神经内科患者,使用zung焦虑量表(SAS)和zung抑郁量表(SDS),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同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评估效果。结果焦虑发牛率62.3%;抑郁发生率49.2%。性别和年龄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牛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经护理干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显箸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神经内科患者焦虑和
2、抑郁发牛率较高,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这个情形。【关键词】神经内科焦虑抑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191-0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疗的进步,对疾病的认识已不仅限于牛物医学模式,而发展成为牛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在了解患者疾病和病史时,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本文就我院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的状态和护理做一些研究探
3、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到2014年1月半年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22例,年龄27〜83岁,男78例,平均(52・34±15・:L7)岁,女44例,平均(46.61±13.58)岁。2、方法使用zung焦虑量表(SAS)评估受试患者的焦虑倾向和zung抑郁量表(SDS)评估受试患者的抑郁倾向。高于50分判断为有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分数越高,焦虑或抑郁倾向越明显。严重程度指数二受试者总分/80,指数在0.5以下表明无焦虑或抑郁,0.5〜0.5
4、9为轻度焦虑或抑郁,0.6〜0.69为中度焦虑或抑郁,0.70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对有焦虑或抑郁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3、护理干预措施除了日常的护理之外,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量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以优良的服务态度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在治疗间隙和康复期,应鼓励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分散其注意力,让其感知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信心。心理护理干预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允许患者情感的发泄与表现,予以适度的劝说和安慰,告知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刺激对自身疾病的不良影响,同家属一起,从多
5、方面予以开导,消除消极情绪。交谈中注意传递情感技巧,如握手交谈,抚摸患者,使之感到亲切,增强信任与安全感,使其心情完全放松。护士在巡视病情的同时,要与患者多沟通,把健康教育指导贯穿在患者住院的始终,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改变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是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护士应该耐心讲解基础训练步骤,如对发声■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反复训练可明显增加协调能力。4、统计方法做描述性分析和假设检验,所有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焦虑、抑郁发牛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以及干预后的改善情况
6、。二、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见表1),无统计学意义(χ2二0.30,0.50,P>0.05)o表1男女焦虑和抑郁的发牛率(例,%)患者的年龄范围27〜83岁,平均(50.16±14.23)岁。做年龄对焦虑和抑郁的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3(P>0.05),和0.19(P>0.05),表明年龄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不存在线性相关。2、护理干预后与干预前对照比较通过治疗及精心护理,焦虑、抑郁发牛率改变如表2,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
7、义(P<0.05)o30例轻度焦虑的患者中有23例焦虑情绪基木消失,17例重度患者中11例转为轻度焦虑。32例轻度抑郁的患者中有25例抑郁情绪基木消失,11例重度患者中6例转为轻度抑郁。表2干预后焦虑、抑郁发牛率改变三、讨论木研究表明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牛率很高,62.3%和49.2%。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治疗和护理中需要我们加强重视。木次调查显示焦虑和抑郁的发牛与性别、年龄没有明显相关性。国内有研究发现有些心理问题与年龄具有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有以下多种原因造
8、成:病情的进展、自感社会价值的降低和丧失、高额医疗费用、家庭关系淡漠等等。本次调查脑卒中患者居多数,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对患者的心身打击巨大,加上脑部木身的损害对精神状态的影响,使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有很高的发病率。脑卒中后抑郁发牛的原因是多种、复杂的,有研究认为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也可能与中枢神经损伤、神经内分泌改变以及患者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明显改善,当然不仅仅是护理干预的效果,其中有治疗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加强日常护理,注意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