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ID:5319645

大小:470.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8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_第1页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_第2页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_第3页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_第4页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戏剧影视研究73“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戏影究※“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周云龙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时忧国的文人一展其文化政治(改良)抱负的一种有效话》指出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剧发展的意识形态方手段。当然,这一眼光也是在欧美的启示下获得的,因为向,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延安文艺既然“欧美学校,常有于休业时学生会演杂剧者。盖戏曲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国家文艺政策的最高纲领,不仅为优美文学之一种,上流社会喜为之,不以为贱也”③,那塑造着中国戏剧创作的基本形态,也划定了此后半个多么中国戏园同样作为“学校”,戏

2、曲亦可作为“教材”。梁世纪戏剧理论与批评的基本论述空间。启超借用昆曲传奇的结构,挪用意大利民族复兴的题材“国家”艺术是一种制造“同意”的艺术,其根本目标写下的剧作<新罗马>④正是这种思考与尝试的成果之在于营造“想象的共同体”,于是,寻找准确的“想象的民一,“新,J、说(戏剧)”与“新民”也正是在这种跨文化戏剧族身份主体”①就成为“国家”艺术的首要关切。作为承载实践中确立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等到帝制瓦解之集体想象的最重要的公共领域之一的戏剧,被征用于构后的“五四”时期,民族文化主体依然空缺,“以稗官之异筑民族国家想象的做法并不新鲜。早在晚清时期,梁启才,写政界之

3、大势”⑤的戏剧实践方式就被新文化运动者超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付诸实践。在那些广为人们延续下去了。虽然后者曾激烈地抨击“戏曲”/“传统”,引津津乐道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丛话>、<饮冰进了另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话剧”扮演中国故事,但是晚室诗话>等名篇中,梁启超就论证了(包含在“小说”之中清“小说界革命”的思想遗产和实践逻辑在“五四”一代的)戏曲在凝聚民族精神时的功能。尤其是<论小说与群激烈地“反传统”中却有着非常清晰而深刻的回响。比如治之关系>~文更是把小说/戏曲的功能提升(也是夸对戏剧社会功能的倚重,以及由此而来的借戏剧对民族大)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即“欲新

4、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文化主体的塑造,还有跨文化的实践姿态等等都是老问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题在新时空中改头换面式的再现与搬演。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如果借助于中国现当代戏剧历史的长镜头观察,晚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⑦。晚清“小说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之间的同与异决清政局和思想的纷乱与无序造成了文化主体的阙失,而定了此后中国戏剧及其理论批评的基本问题。其中,戏通过小说/戏曲“革命”来想象、建构这一主体不失为感曲和话剧形式本身所寄寓的民族文化属性与它们履行}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

5、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60128)的中期成果74拐;:、评论l2013年第5鞭的构筑民族国家使命间的矛盾与纠葛,成为中国戏剧及人生”的大纛的指引下的“五四”“新剧”作品,仍以“案头其理论批评的原初性困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剧”居多,其极力想动员的“想象的民族身份主体”始终个“原点”。“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同样也处于这一脉络被屏蔽在文本之外,诚如张厚载所观察的那样,“但是纯之中,自然也分享着其核心的时代关切。粹的新戏,如今很不发达。拿现在的社会情形看来,恐怕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与西方的殖民主义是相伴相旧戏的精神,终究是不能破坏或消灭的了。”⑨更为尴

6、尬生的⑥,因此浮现于文本的中国现代民族主义书写对“想的是,浮现在“戏剧”文本之中的“平民”则沦为知识分子象的民族身份主体”的追寻贯穿始终。上文已经指出,“原初激情”(primitivepassions)的最佳投射对象。“五四”一代文人从晚清知识界的手中接过了建构国族“五四”时期借助“新剧”构建“想象的民族身份主文化主体的重任与方法,即通过“新小说”来“新民”;到体”的符号动员的挫败与失效,不能不引起后继者对其了“五四”时期戏剧同样被包含在“文学”之中,⑦通过“文中的悖论的反省。1920年代末期对于“五四”“新剧”创学革命”来“改造国民性”。不再像梁启超那样借用戏曲作的

7、回顾与检讨包含在对于“五四”时期文艺创作的整的形式扮演西方民族复兴的故事来启迪民智,“五四”时体性反思之中,这个时期的戏剧的核心关注仍然是国族期的戏剧【文学)革命恰恰是从批判戏曲本身所负载的文化主体的建构,只是这个主体已演变为“普罗拉塔利意识形态功能开始的。与此同步,“戏剧”(后来被命名为亚”或“大众”。“话剧”)也迅速得以从西方引进。既然戏剧的功能在于“文学的阶级性”的浮现促使“大众文艺”的倡导被“改造国民性”,伸张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人”,那么,其主紧锣密鼓地提上了日程。在戏剧领域,郑伯奇通过对中角必定是“国民”,题材也必须是“中国”故事。在“五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