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终止中期妊娠55例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终止中期妊娠55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终止中期妊娠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本服务站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孕16〜24周的中期妊娠妇女115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同时加服米非司酮25mg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按常规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o用药后72h内胎儿及附属物排出为成功,用药后72h内无胎儿及附属物排出为失败。结果:研究组55例,成功54例,成功率为98.2%;失败1例经静滴缩宫素15h后顺利流产,其中3
2、例因胎盘胎膜残留行刮宫术。对照组60例,成功51例,成功率为85.0%;9例失败,其中3例二次利凡诺宫内注入成功,另6例静滴缩宫素20h后成功流产。结论: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终止中期妊娠成功率高,降低胎盘胎膜残留率,减少阴道出血量,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利凡诺;米非司酮;中期妊娠;终止[中图分类号]R719.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060-02利凡诺经腹羊膜腔内注入是传统的用于终止中期妊娠的方法。米非司酮用于促进宫颈成熟及终止早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09年1月"201
3、0年12月本院采用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用于终止中期妊娠,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本服务站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孕16〜24周的中期妊娠妇女115例,均无烟酒嗜好及长期服药史,近3个月无笛体类药物史,也无米非司酮应用禁忌证者。B超检查确认为宫内妊娠,经妇科查体均排除生殖道畸形及炎症,无药物过敏史,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5例,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胎龄及孕产次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
4、法研究组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同时加服米非司酮25mg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按常规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o用药前全面体检如血、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B超进一步确定胎龄;用药后认真记录有无药物副作用、宫缩时间、胎儿及附属物排出时间、产后24h阴道出血量等。1.3效果评定用药后72h内胎儿及附属物排出为成功,用药后72h内无胎儿及附属物排出为失败。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引产结果研究组55例,
5、成功54例,成功率为98.2%;失败1例经静滴缩宫素15h后顺利流产,其中3例因胎盘胎膜残留行刮宫术,胎盘胎膜残留率为5.5%o对照组60例,成功51例,成功率为85.0%;9例失败,其中3例二次利凡诺宫内注入成功,另6例静滴缩宫素20h后成功流产;有15例因胎盘胎膜残留而行刮宫术,胎盘胎膜残留率为25.0%o研究组引产成功率为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盘胎膜残留率为5.5%,低于对照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流产后24h内阴
6、道出血量为(90土35)ml,对照组为(138±43)ml,研究组流产后24h内阴道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2副作用研究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不适,未行特殊处理自行缓解,对照组无明显副作用。3讨论利凡诺为强力杀菌剂,利凡诺经腹羊膜腔内注入终止妊娠的药理作用是注入羊水中可引起E/P值升高,改变妊娠局部雌激素孕激素平衡状态[1],刺激子宫产生前列腺素E,使蜕膜变性、坏死,释放大量的前列腺素F2a,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利凡诺是公认安全有效的中期妊娠引产药物,但孕中期宫颈管不成熟,宫颈扩张的潜伏期长,宫缩不协
7、调,从宫缩发动到胎盘胎膜娩出时间长[2],而利凡诺本身无促宫颈成熟的作用,引产时间较长,产时出血量多,且易发生胎膜残留。米非司酮是孕酮受体拮抗剂,与内源性孕酮争夺受体,使蜕膜绒毛变性[3],通过降低蜕膜中前列腺素脱氢酶活性,干扰前列腺素分解代谢,从而提高内源性前列腺素水平和子宫肌层对外源性前列腺素的敏感性,使宫颈胶原纤维降解,加强宫缩,快速关闭血窦,减少产时出血量,促进宫颈软化及成熟,弥补了单一使用利凡诺引产的不足;米非司酮还能阻断机体孕激素的作用,促进蜕膜坏死脱落,减少胎盘残留;同时米非司酮还作用于宫颈的结缔组织,促进宫颈软化、松弛
8、、易扩张[4],促宫颈成熟及扩张,从而缩短了产程,减少了发动宫缩时间,使腹痛时间也缩短,减少了孕妇的痛苦。本文资料显示研究组引产成功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5.0%),胎盘胎膜残留率(5.5%)明显低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