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96117
大小:12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1
《2012高中语文 3.8《咬文嚼字》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8《咬文嚼字》学案(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学习重点、难点】1.“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品味妙语佳句;3.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习过程】【预习导航及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补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
2、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行文思路】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例子?引导:事实胜于雄辩,举例是我们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也不例外。先找出例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
3、图。注意有些例子并不是集中于一处。【答案】(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2.找出每个例子证明的观点,同时说明证明的过程引导:议论性文章中的例子,是为说明作者的观点而使用的,交流思考,看看作者使用例子都用来说明什么观点,注意举例作者议论性的句子。例(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论证过程:先举例,再议例,再结论议论结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P41例(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4、论证过程:论点----举例----议例议论结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P41-7-例(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论证过程:论点----举例----议例----论点议论结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P41。或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P42。例(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议论结论:要善用联想意义P42例(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议论结论:惟陈言之务去。P433.把握了文章使用的主要材料和主要观点,那么文章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探讨“咬文嚼字”的呢?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文章议论结构:①咬文嚼字是什么
5、?(例一)②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③怎样咬文嚼字?(例四、例五)议论结构特点:课文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4.“咬文嚼字”就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含有重视文字表象而忽略内涵实质的意味。“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原文: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5.阅读理解填空:作者开掘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成分,充分肯定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咬文嚼字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第二,咬文嚼字有助于理解字词的丰富内涵,促进推陈出新。全文可分
6、为三个部分,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选取了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在于文字的斟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不仅仅意味着在文字表面上下工夫,它直接关涉着思想感情的表达和理解,咬文嚼字其实也是一种辨析思想、体悟感情的过程。具体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2段):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作的两处修改为例进行阐述。这两处修改,一处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另一处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前一处修改凸显了强烈的情感,改得好;后一处修改在情感和逻辑上均有不妥,值得商榷。作者认为,修改文字应该以
7、更准确地传达情感为准则,如果不考虑语境和情感,一味照搬成功经验,修改出来的语句可能无法准确地传达情感,从语法的角度看,也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所以必须咬文嚼字,细细推敲。第二层(第3~4段):作者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有关李广射虎的片段为例进行阐述。王若虚认为司马迁原文不够简洁,用词重复,于是将文段加以简化,结果文字简单了,却变得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文的丰富意蕴,其实,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细玩索和推敲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