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

ID:5308274

大小:332.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7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_第1页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_第2页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_第3页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_第4页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总第60期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SumN0.6oJournalofNanjingRadio&TVUniversityN0.3.2010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赵丽玲(西安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西安710002)【摘要】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家们在认识和把握共同的价值理念方面,都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和谐的涵义、本质、价值和特征等问题,尽管在思维形态、价值理念、发展途径上有差异,然而又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首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谐是中西思想家的共同点,其次是重点探讨和与同的相互区别

2、.构成了中西思想家共同的思维方法,本质相同而又特色互补,表现出了殊途同归的现象。和谐理念.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准则。【关键词】中西哲学和谐理念异同比较【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59(2010)03-0113-05在世界思想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哲学与西方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讲阴哲学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但是在认识和把握共阳相互协调产生的和谐。三是“保和”,通过管理调同的哲学价值理念方面,却表现出了殊途同归的节,使不和谐变为和谐。现象。和谐理念,是世界各国人民共

3、同的价值准2.和谐的生成观。“和”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则。从古至今,尽管许多思想家表述的角度和理根据。“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在解的含义有所差异,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殊的认识《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轨迹,但是,“和谐”已经超越了国界,通过文化交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流把人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正在成为21世纪的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新潮流。调的状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只有“和”才是产生万物的法则,是多种因素的并“和谐”是

4、人类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社会梦存与互补。只有不同因素的统一,才能使事物得以想。打开中国古代的典籍,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产生和发展。于“和谐”作了大量的论述。从春秋战国时期开3.和同的差异观。“和而不同”。孔子(前551一始,思想家们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前479)认为,“和”的本质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加以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和谐的涵义、本质、异。他提出“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命题,揭价值和特征。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这里的所谓“和”,指的是由1.和谐的涵义观。“和”即和谐。是不同事物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

5、构成的统一体,这些的统一、和谐或掺和。对“和谐”的基本涵义可以相互对立的因素同时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作如下理解:和谐是协调,配合得适当。它至少包形成新的状态,产生新的事物。所谓“同”,则是没括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太和”“保合大和,乃利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完全相贞”(《易·乾·象辞》)。这里的“太”本作“大”的意同的事物简单相加,不产生新的状态、新的东西。思,讲最高的和谐。二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由此看来,孔子论述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同一,【收稿日期】2010-03—16【作者简介】赵丽玲,女,

6、副教授,西安广播电视大学。113赵丽玲: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而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孔子将人少,安定和平国家就没有危险。“和”与“同”的概念应用到礼法之中,提出了“君8.和谐的统一观。“和则一”。苟子(约前313一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题。前238)从积极的意义上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4.和谐的转化观。“冲气以为和”。老子以“道”(《苟子·王制》)的主张,他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认识和行动上的一致,取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指

7、出了矛盾双方在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多,力量增多组织就会强大,组一定限度内相互对立而实现的统一与和谐。《礼织强大就能战胜万物。康有为(1858—1927)等人记·乐记》明确指出“和,故百物皆化”。北宋张载对于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都进行了描述。其中,(1020—1077)在《正蒙·太和》中作了进一步的说“和”就是道,古人用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明:“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一的状态。性,是生纲怨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认为“道”就9.和谐的优势观。人和优于天时和地利。孟子是“气”的变化或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所以“太

8、(约前37卜前289)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和”也就是“道”。“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主张,认为战性,久大而矣”(《正蒙·诚明》)。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只要组织内部和谐,5.和谐的度量观。“和”并不是事物的任意掺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在“天一地一和,构成“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