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31425
大小:433.6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4
《吕大临的心性论及其与关学、洛学的融合-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6卷第2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1.46No.22015年4月J0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Apr.2015吕大临的心性论及其与关学洛学的融合李敬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心性论是宋明理学重构时的重要切入点。吕大临兼传关学与洛学,他的心性论以“中”与“仁”为基点,将张载关学重视的“中”与心性思想相融合,以“大本之中”统摄心性,且在与程颐往复辩论后走向成熟;同时将张载关学的气本论与程颢的“万物一体为仁”相融合,开创出北宋道学思潮中颇具特质的心性论。关键词:吕大
2、临;中;仁;关学;洛学中图分类号:B24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5)02—0029—05吕大临(1040-1092年),字与叔,号芸阁,陕西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啪’蓝田人,宋代哲学家和金石学家。吕大临因其出入盖中者,天道也,天德也,降而在人,人关学与洛学两大学派,身份显得颇为特殊。他不仅禀而受之,是之谓性。《书》日:“惟皇上是张载门下发扬关学最为得力者,亦位列程门四大帝,降衷于下民”,《传》日:“民受天地之中弟子之内,其兼传关学与洛学的双重身份使其思想以生”,此人性所以必善,故
3、日:“天命之谓一直在学术界引起纷争,尤其是在理学的核心话性。”[](’题——心性论上更是如此。当前学界的研究或力图性一也。流形之分有刚柔昏明者,非区分其思想何者属于关学,何者属于洛学,或不加区性也。有三人焉,皆有目以别乎众色,一居分地总体论述吕大临的思想,前者有助于厘清吕大乎密室,一居乎帷箔之下,一居乎广庭之临思想的来源及构成,后者则便于整体上评述其思中。三人所见昏明各异,岂目不同乎?随想特质,然这两种方式恰恰都忽视吕大临成熟或者其所居,蔽有厚薄尔。凡学者,所以解蔽去说相对完备的心性论思想当在从学二程之后,融合惑,故生知、
4、学知、困知,及其知之,一也。关学与洛学,使两者在他的心性论上实现某种程度安得不贵于学乎?⋯‘删的融合,开创出北宋道学思潮中独具特质的心性论。吕大临认为“性”与“天道”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因此,立足文本与思想、思想与环境的双重互动,从所指的对象不同,性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天道的当时学界所关注的理学核心话语人手,转换视角,以纯善无恶,亦保证其落实在人身上的性是善的,但实其哲学中的“中”与“仁”为切入点,分析吕大临心性然上的呈现却不尽相同。吕大临亦以禀气之不同来论思想的特质,有助于丰富和推进吕大临学术思想解释现实人性之差异。他以
5、“三人之目”为例来诠的研究。释他的观点,他认为三人皆靠目来识别颜色,但是因一以“中’’论性、心为所处环境不同,故结果也不同,这不是说他们的眼睛有问题,皆因后天所习导致。只是吕大临受学张吕大临论“性”,与其同门既有一致处,亦有自载,却未能见其沿用其师“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己的特色。他说:的哲学概念。但在强调变化气质方面,他与其师的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观点是毫无二致的。他说:收稿日期:2015—01—21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作者简介:李敬
6、峰(1986一),男,河南洛阳人,讲师,哲学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从事宋明理学研究。·3O·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焦君子所贵乎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形容具体的心性之体,不具有本体之位。在往复辩德胜气质,则柔可进于强,愚者可进于明。论后,虽然分歧仍然存在,但吕大临的“中即性”理不能胜气质,则虽有志于善,而柔不能立,论逐步走向成熟。愚不能明。[]‘’至于“心”,吕大临之论亦不同于他人,他更为吕大临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唯有德胜气质强调“赤子之心”与中和的关系。他说:方可使柔转为强,愚转为明。同样的意思,张载亦曾喜
7、怒哀乐之未发,则赤子之心。当其表达过,张载说:“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以此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心应万物之变,无往而非中矣。孟子日变者,独生死修夭而已。”[’以上仅是吕大临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性之普通意,若其仅仅止于此,他的理论也就毫无特然,心为甚”,此心度物所以甚于权衡之审色可言。他首次明确提出“中即性”,开显道学思潮者,正以至虚无所偏倚,故也有一物存乎其中独具特色的性论。他说:间,则轻重长短皆失其中矣,又安得如权如既云“率性之谓道”,
8、则循性而行莫非度乎,故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乃所谓允执道。此非性中别有道也,中即性也。在天其中也。大,15始者有见于此,便指此心名为命,在人为性,由中而出者莫非道,所以为中,故前言中者,道之所由出也。今细思言道之所由出也,与“率性之谓道”之义之乃命名未当尔,此心之状可以言中,未可同,亦非道中别有中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