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09020
大小:566.3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4-11
《人体中的生物电、磁现象及其应用 大学物理.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体中的生物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生物电是什么?生物电是人类生命的元素,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观看小短片:人体生物电_.mp41.生物电的发现所有生物都有生物电现象,生物电是指生命过程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首先发现生物电的是一位意大利的生物学家伽伐尼。1.生物电的发现1780年11月某天他偶然发现,当金属刀的刀尖碰到被解剖的青蛙腿外露的神经时,蛙腿会发生抽搐现象。几年后,在伦敦博物馆,他看到了展示的“电鳗”,当人用两只手同时接触这种鱼的头部和尾部时,会产生一种被电麻的感觉,这说明“电鳗”能放电,于是他立刻想到蛙腿的抽搐,这正反映了青蛙体内存在着一种生
2、物电。经过了一系列研究,他证实了生物电的存在。实验已揭示,不仅动物,所有生物都有生物电活动,生物电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电现象。2.人体生物电产生的原因生物电来源于细胞的功能。实验测得在细胞内、外存在多种离子,膜内主要是钾离子(K+)及一些大的负离子基团(A-)(A-不能通过细胞膜),膜外主要是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在不受外界刺激的静息状态下,实验测得活细胞的细胞膜外部带正电、内部带负电,即膜内侧电位约为-90~70毫伏。这种电位称为静息电位。2.人体生物电产生的原因它们的细胞所作出的主动反应是表现在当外界刺激强度达到一定
3、阈值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突然变化,最后使电位发生改变。细胞内的电位可从负电位突然变为正电位(约20~30毫伏),大约在不到1豪秒的时间内,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这种变化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so: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及一切活动都产生电!3.人体生物电的应用人体生物电在现代医学上早已广泛应用,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电图等这些“生命的足迹”就是医生诊断疾病的科学依据。3.人体生物电的应用1.摩擦生热:双手互相使劲地搓,产生电和热,可用于冬天取暖。2.心电描记器:用来检查人的心脏有否疾病。可以从人体的特定部位记录下心肌电位改
4、变所产生的波形图象,即心电图。3.电极描记器:人类的大脑也如心脏一样能产生电流,只要在病人头皮上安放电极描记器,并通过脑生物电活动的改变所记录下来的脑电图,便知道病人脑内是否有病。人体中的生物磁1.人体生物磁场的产生(微弱磁场)•(1)生物电流:由于人体在生理活动中,体内带电离子发生流动,因而形成了生物电流,如脑电流、心电流、肌电流等。根据电动生物的原理,随着生物电流的形成产生了生物磁场,如脑磁图、心磁图等,有人测定到动作电位发生时,伴生的磁场强度为1.2×10-10T。•(2)体内强磁物质的剩余磁场:当某些强磁性物质进入人体组织器官以后,
5、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被磁化,外加磁场去掉后而产生剩余磁场。例如粉尘物质侵入肺后,出现的肺磁场就属于此种情况。•(3)由生物磁性材料产生的感应磁场:组成人活体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磁性,称为“生物磁性材料”。这种材料在地磁场及其他外界磁场的作用下便产生感应磁场,如肝、脾等脏器组织所呈现的磁场即属此类。•(4)人体本身产生的磁场:根据实验结果表明,普通人的经络及穴位点也可测出磁性。2.人体中常见的几种磁场•(1)脑磁场•(2)心磁场•(3)肺磁图•(4)眼磁场•(5)肌磁场•(6)人体穴位的磁场•(7)头发毛囊磁场3.磁疗•在医药上的应用:在病人的患处或
6、其他部位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电、生物磁是人体内客观(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正常人体内生物电、磁在经穴)施加适当强度的恒定磁场或交变磁场,可各部位都保持一定的以治疗一些疾病,称为磁场疗法或简称动态平衡。但人致病后,磁疗。这种平衡即会被打破而出现异常。因此,当人体临床实践表明,对于治疗急性挫扭伤、腰肌劳损内生物电、生物磁出现异常时,如外加以适当强、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等常见病度的磁场,作用于人体适当部位,根据“电磁感和多发病都有较好的或一定的疗效。还可以利用应”及磁与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磁场(或加脉冲电场配合>作外科手术时
7、的麻醉也会使人体内处于异常状态的生物电、生物磁,,称为磁场(或磁电)麻醉,简称磁麻。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就会使人体细胞内一些违反常规的电磁运动趋于正常,疾病随之而有.这些磁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治疗安全,无创伤好转。和痛苦,副作用极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今天,你缺磁了吗?请检查自己是否有如下情况:1.工作环境在两层楼以上;2.家居生活在两层楼以上;3.睡床采用“席梦思”床垫;4.每天在地表活动少于5个小时;5.每天乘车超过2个小时。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这5项中您占到其中3项以上,久而久之,人体便会出现磁饥饿症THANKYO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