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_论语_用词看古汉语词类活用_蒋瑜.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3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Jun.2003第20卷第2期JournalofFurtherEducation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Vol.20No.2从《论语》用词看古汉语词类活用蒋瑜(扬州教育学院副教授扬州225002)摘要:本文以《论语》为先秦语言的标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1628个用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上古汉语“词有定类”的规律,并重点探讨了词的兼类和活用的界限问题。关键词:《论语》用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009-3826(2003)02-0055-03在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中,首先碰到的是常引证的古籍比之汉字的历史,至少也得晚词的分类问题。曾经有人认为古汉语“词无定上千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词义和词类”,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现在已经没有人性都不会一成不变。例如“因”本义是“车垫这样说了。但古汉语中词有几类,如何分类,子”,名词。但在古文中大都用作动词、介词。今天仍然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一词兼可见用静止的观点判别词类是不可取的。因属几类,或词类活用等,都是古汉语语法研究此,我们认为首先要坚持共时的原
3、则,用某一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语言现象以前(字的本义所属的词性)或以后曾经有人想用现代汉语词的分类情况去的(现代汉语的词性)语言事实作为划分词类鉴别古汉语的词类。这是一种“倒因为果”的以及兼类、活用的标准,都难免牵强附会。做法,不符合发展的规律,对此王力先生早就于是又有人提出要鉴别某一个词在某一时提出过批评:“古今杂糅来做科学研究工作是期的主要词类,必须考察这个词在该时期各类用不对的。如果那样做,许多问题是得不到正确法(也就是依据词在句子的职能)的出现频率。如的解答。”事实确实如此。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果共出现100次,99
4、次都用为名词,只有一次用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历史虽然不能割断,但为动词;那么,就把这个词看作名词,有时活用为发展演变的结果,必然有所不同,特别是在词动词。从另一角度说,如果它50次用为名词,50汇方面变化更大,混而为一,势必引起混乱。次用为动词,就认为这个词兼有名、动二类。名词例如“树”和“歌”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名词,而用法和动词用法都是它的基本用法。这种鉴别方在古汉语中则大都用为动词。如果以今律古,法当然要比前两个主张显得科学,因为它符合现说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就难以令人信服。代语法研究中的共时原则,把一个理论上有
5、争议有人又另提主张,想根据汉字的本义来的问题用语言事实来解决,这也叫“实事求是”。确定它的最初的词类作为常用,与本词性不但是这里也有棘手的问题。比如说,一个词90次同的作为活用。这个办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用作名词,10次作动词;或者80次用作名词,20面都存在很大问题。首先从理论上说,划分词次用作动词,是活用还是兼类呢?或者再接近一类是根据词义,还是根据它的功能,这在早期点,70次比30次,60次比40次呢?似乎也难以汉语语法研究中有过争论,现在已没有人再定夺。对此,海柳文先生曾在其《关于古汉语词类坚持纯粹用词义来判别词
6、类了。其次,这种主活用的商榷》一文中作了有益的探索。他选出七张忽略了字和词的区别。这在“本无其字”的个大多数人公认的上古兼类词,在《左传》、《论假借字上特别成问题。例如“而”《说文》释为语》、《孟子》和《韩非子》中考察了它们各类用法“颊毛”,名词。但这个意义在现存的古籍中例的比率,统计结果是:一词二类的,任何一类的用证极少,大量的都用作连词,能说“而”本来是法不低于这个词总出现频率的16%;一词三类名词,活用为连词吗?再说,有些词的本义现的,不低于8%,一词四类的,不低于4%。反过来在已无法推求,实践上困难很大。即使用
7、《说说,根据这个标准,一词二类的,只有其中一类低文》作为根据,也未必完全正确,后人已经多于整个用法的16%的,一词三类的低于8%的,次指出过许慎的错误。这是因为我们现在通一词四类的要低于4%的,才是活用。这是否可收稿日期2002-08-0755以用于实践,本文不想评判,只想援用他的统例总出现名词副词名副频率计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古汉语中的词类词次数次数次数比例(%)划分及其活用情况。时109190∶10日1412286∶14《论语》为记述孔子言论的总集,属于语月32167∶33录体,因而也最能代表先秦时代的语言,在汉
8、躬75271∶21语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笔者在教学之余,亲95256∶22曾对《论语》二十篇中的全部用词进行了一些私21150∶50考察,统计了每个词的各种不同用法。下面我3分类次数之和有时不等于总出现次数是因为还有们分两个方面来作以说明。不属本文所讨论的活用用法,下同。一这里“私”出现次数太少,还不足为凭。《论语》全书用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