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84965
大小:318.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4-06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药理学(重点掌握药效成分、作用、机制)一、中药药理学1.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论。2.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二、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以及有毒和无毒。四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中药的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1)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其药
2、性属于寒性或凉性。(2)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热性或温性。3.中药四性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热证→中枢兴奋症状寒症→中枢受抑症状①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痛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②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症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寒症: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
3、热证: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秘结。根据寒症和热证病人的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六项定量指标制定植物神经平衡常数。寒症(热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常数偏低(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偏高)。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鹿茸、人参、白术、当归、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附子、肉桂、人
4、参、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虫草、海马、五味子)。(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①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活性,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②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③温热药兴奋细胞膜钠泵的活性,提高细胞贮能和提供能量物质ATP含量,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④寒凉药抑制细胞膜钠泵的活性,抑制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产热。(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常
5、有发热,疼痛等症状,一般属于热症,需用寒凉药为主的药治疗。寒凉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8—1•三、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药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1、辛味药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主要分布于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和理气药中。辛味药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2、酸味药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鞣质。鞣质具有止泻、止血、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等多种作用。3、甘味药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
6、需的营养成分为主。甘味补益药能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能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4、苦味药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其中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苷类具有抗菌、解热、利胆等作用。50种有毒中药中有苦味药23种,在中药的五味中占有较高的比例。5、咸味药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中,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咸味药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具有化痰、软坚、补肾壮阳的功效。四、中药升降沉浮理论研究现状升降沉浮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
7、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向。向上向外的作用称为升浮,向下向内的作用称为沉降。升浮药具有升阳、举陷、解表、祛风、散寒、开窍、催吐、温里等功效。沉降药具有潜阳、降逆、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清热、泻火、通下等功效。五、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指药物作用的部位。“经”是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归经的现代研究主要从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壮阳药物全部归于肾经;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肺经;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肝经;泻心火、除心烦,归心经;泻肺火、清肺热,归肺
8、经;泻下,可治疗实热、便秘,归大肠经。中药的归经是从功效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后总结出来的,是药物的作用所及或药物效应的定向、定位,是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部位的综合六、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重要!!!会考问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