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83710
大小:194.6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6
《DB37T 3399-2018 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020B01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3399—2018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RuleforFieldResistanceEvaluationofPeanutVarieties(Lines)againstStemRot2018-08-17发布2018-09-17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7/T3399—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划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
2、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长松、齐军山、祁凯、张博、张悦丽、马立国。IDB37/T3399—2018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花生品种(系)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体的制备、田间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的田间鉴定。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接种体通过人工制备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相应病害的病原体。2.2抗性评价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3物接种体的制备500g破碎的花生壳加水润湿,拌入50g玉米粉,
3、分装入直径20cm的培养皿内,每皿大约占容积1/3~1/2,121℃高压灭菌2h。将供试花生茎腐病(病害症状和病菌形态特征见附录A)菌株接种到花生壳培养基上,28℃培养5d,用于接种。4田间抗性鉴定4.1鉴定圃鉴定圃应设置在人工营造的病圃或病害常发区,具备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病圃内每个品种(系)每小区播种100粒。鉴定品种随机排列,起垄覆膜种植,垄距84cm,垄上种两行花生,垄上小行距32cm,垄间大行距52cm。每穴2粒,大花生穴距16cm,小花生穴距14cm,每12个鉴定品种设1个高感对照品种。若鉴定品种低于12个,
4、设1个高感对照品种。每品种重复3次。4.2播种时间鉴定圃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4.3接种方法1DB37/T3399—2018于花生主茎5片~6片叶人工接种。傍晚或雨后,按5g/株的用量把接种体均匀撒施到花生茎基部的表面。4.4接种前后的田间管理若遇持续干旱,接种前3d~5d先进行田间浇灌,接种后及时浇灌,以满足发病条件。4.5调查方法接种后15d和30d调查病情,以最后结果作为品种抗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以花生整株为单位,每小区调查50株~100株,按如下标准记载病级。5抗性评价5.1病情分级标准5.1.10级:枝
5、叶生长旺盛,无症状;5.1.21级:萎蔫枝叶不到整株的25%,茎部出现水浸状小病斑;5.1.32级:25.1%~50%的枝叶萎蔫,茎部形成黄褐色水渍状不规划病斑;5.1.43级:50.1%以上的枝叶萎蔫,茎部出现深褐色坏死斑;5.1.54级:整株枯死,茎部组织黑色,腐烂,病部出现子实体。5.2病情指数计算公式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病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的代表数值)1005.3抗性类别依据鉴定材料3次重复的病情指数平均值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参见表1。表1花生茎腐病抗性的评价标准病情指数抗性水平抗性
6、级别病情指数=0免疫00<病情指数≤10高抗110<病情指数≤30中抗230<病情指数≤60中感3病情指数>60高感46鉴定记载表格鉴定记载表见附录B。2DB37/T3399—2018AA附录A(资料性附录)花生茎腐病A.1花生茎腐病症状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叶片黄褐色,病斑自根颈部向纵横方向扩展,致使茎基组织腐烂,地上部萎蔫枯死。当环境潮湿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干燥时病部呈褐色干腐,茎内中空。成株期感病后,约10d~30d全株
7、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A.2病原菌学名棉色二孢(Diplodiagossypina)(异名为Lasiodiplodiatheobromae、Diplodianatalensiss、Lasiodip-lodiatriflorae和Botryodiplodiatheobromae),系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色二孢属。A.3病原菌形态A.3.1在25℃恒温培养箱中,生长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或近圆形,质地疏松,菌丝絮状、浅白色,菌丝沿平面辐射状生长。48h长满培养皿后有旺盛的气生菌丝
8、生长,在培养皿中央聚集成絮状,后随菌丝黑色素产生,菌落变为灰黑色,培养基背面呈黑色。10d后,开始产生暗灰色、小蘑菇状、近圆形的菌丝团,直径3mm~5mm。20d后,菌丝团顶端产生黑色子座。分生孢子座炭黑色,圆柱形,直径1mm~3mm。A.3.2分生孢子器分散或集中于子座内,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00μm~300μ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