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ID:52915235

大小:978.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4-14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10年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丹凤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王玮“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部分代词等。考纲划定了18个,其中“而、乃、为、因、以、于、则、之”等,是历年试卷中常考的。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去死板记忆,而是考查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有三个特点:一是一词多类,如代词“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二是一类多义,同样是作为代词的“之”,有时可作人称代词(我、你、他),也可作指示代词(这、这个、这种),还作助词;三是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如“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词,或该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2010年高考山东卷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           

3、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C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形式上都可以译为“凭着”。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答案]B[解析]A中两个“之”都为代词,都译为“居庸关”;B中第一个“为”为介词,译为“被”;第二个“为”亦为介词,但译为“给,替”;C中两个“所”字都是助词,都与前面的“为”相应构成被动句式;D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都译为“在”。(10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4、相同的一组是A.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拂衣而出倚歇而和质C.遂得免焉风雨兴焉D.复还焉蜀且贰焉楚也18.B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考生在解答虚词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课内句没有把握,甚至连课内句来自何处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准确分析了。因此,最重要的是要熟记课内古文名篇名句,认真归纳课内含有规定的虚词且意义和用法不会产生争议的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是知道课内的,却不知道运用迁移法灵活解决试卷上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做题时,运用有关语法知识和文言常识,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

5、阅读·第一章一、牢记典型,辨析易混近5年高考虚词题的题干设问完全一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巧妙地从对比角度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脑海中,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觉今是而昨非。【解析】两个

6、“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1)句表转折关系,第(2)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应该是并列关系。(3)汝初闻言而怒。(4)客逾庖而宴。··【解析】第(3)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4)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第(3)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

7、找规律,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二、一词多类,分清用法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⑤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①是实词;②~⑤作虚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其”、“此”、“彼”、“尔”等皆可。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三、同类异形,注重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