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

ID:52877397

大小:4.35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3-30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人民版.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1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1)2015·全国Ⅰ卷,40:从唐代韩愈对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不同态度入手,考查两者内容的不同(2)2014·全国Ⅰ卷,24:从秦汉天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的理解(3)2011·课标卷,24:从董仲舒对孔子撰《春秋》的目的出发,考查“大一统”思想的渊源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内容、影响。2.教材空白点:(1)古代中国法律的伦理化。(

2、2)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儒内法。3.备考策略:(1)学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刑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2018·全国Ⅲ卷,42:儒学对汉代史学的影响(2)2014·全国Ⅱ卷,25: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手,分析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3)2014·海南卷,2:从东汉言论出发考查儒法思想的结合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一、罢黜百家1.背景(1)

3、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4)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抓主干大一统汉民族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实践政等。(2)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的认可。(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评价(1)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2)积极影响:地位上升,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二、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4、,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儒学德汉武帝太学自由发展儒学儒学教育重理解1.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1)“大一统”主张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5、应该弘扬。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重用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巩固手段(1)原因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③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三纲五常。(2)主要表现: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巩固手段:儒者参政、选官标准、教育内容。3.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原因(1)内因①自身特点: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②体系开放:能不断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③适应时代: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调整。④个人贡献:历代儒学家的创新发展。(2)外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要点史

6、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儒学神学化——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特点材料一董仲舒在江都侯国当国相时,“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求雨”大获成功,也以此证明了“天人合一”理论的应验性。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在“天人关系”中树立“天”的最高权威:“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装神弄鬼滑稽可笑,其行为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自然也是非理性的。可是,包藏在其深处的政治意图却是现实的、理性的。然而,董仲舒装神弄鬼,想假神权限制君权,纯粹是异想天开。后

7、来他因妄议灾祸触怒了汉武帝,差点被问罪开斩。——黄朴民《迂得可爱:董仲舒装神》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与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问题】据材料一,分析董仲舒的主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主张进行评价。【解析】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分析“主张”:“证明了‘天人合一’理论的应验性”反映出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主张。“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

8、,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反映出“天人感应”理论神化皇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