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臣教学反思.doc

刘建臣教学反思.doc

ID:52845360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1

刘建臣教学反思.doc_第1页
刘建臣教学反思.doc_第2页
刘建臣教学反思.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刘建臣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这节课的本身,阐述几点自己的教学思考:(1)教材中,为什么只选择NO和NO?这两种氮氧化物?N元素有多种化合价,其主要化合价为一3、+1、+2、+3、+4、+5等,是化合价最为丰富非金属元素之一。其氧化物有NO、NO、NA.N02(NQ)、N2O5六种,选择研究期和W)2的大致意图,是其比较常见。这样的常见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生产生活中常见,为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含有这两种氧化物;某些地方是酸雨地区,其中就有硝酸型,也与它们相关;某些地方的光化学烟雾,也是与它们参

2、与的化学反应相关。(2)与工业生产制取硝酸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中间产物,它们的转化直接影响反应的进程和限度。(3)与硝酸的性质相关。硝酸的氧化性一般来说,其主要的还原产物是它们。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化学教材中选择某些物质的大致理由和依据了。再如,碳元素选择研究的是C0和CO?,硫元素选择研究的是SO2、S03o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典型的非金属元素C1,我们没有选择研究其氧化物,也许就是这个道理。(2)教学中,为什么要讲清楚N2+02=2N0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比较重要,是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大

3、多数庄稼获得营养元素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些庄稼机体内没有固氮的基团,只能通过“雷雨”来“发庄稼”,但这毕竟是很少量的,而且是不可以预期的;二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这两种,它们能够安然相处,足以说明它们的和谐与稳定,究其原因氮分子的结构导致的结果(源于氮分子、氧分子内的共价键的键能较大),同时也能说明氮气是不活泼的气体;三是为工业上为什么采用氨氧化法制硝酸而不直接使用这个反应,其原因是电弧法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0,电弧法能使温度髙达4000°C,但产率较低(平衡混合物中也仅含有5%的N

4、0),同时耗费大量的电能。当氨氧化法问世之后,电弧法制硝酸也就逐渐被淘汰了。(3)用怎样的观点认识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的过程?主要有几个观点,一是氧化还原的观点,当然可以在这里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的相关概念,还可以用氧化还原的观点来统摄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更为重要进一步提炼认识非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性,高价态的具有氧化性,低价态的具有还原性,这同样在CO和COz,SO2和SOm的性质中有所体现,这样的归纳与演绎,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当今世界,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对环境友

5、好,或者说可持续(绿色化学),就拿汽车尾气处理来说,安装尾气处理装置,将CO、NO(W)2)转化成CO2和N2。三是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它们的产生与转化,即将之放在氮的循环之中或者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之中,构建知识网络图,在这样的位置中认识它们的性质与转化,或许更有意义与价值。四是基于学生的观点或经验。知识,不能传递,只能建构。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在此基础上来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学以致用,形成观念与经验。(4)这一主题,对非金属的学习有着

6、怎样的提升作用?在现行教材的编排中,化学课本看似零散的一些知识点,没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只是更多的是基于生活、基于社会的科普型化学知识。当我们如果深度地研究教材,不仅仅阅读教材表面的文章,事实上,有时我们对这些表面文章都没有认真阅读,只是凭一种感觉或经验,甚至是猜测,来进行教学活动或教学研讨,这种情形是十分可怕的、十分危险的。如此下去,我们的学科素养怎么能形成,学科大厦又怎么能建立?在这个主题中,是中学阶段最后学习的一个非金属。有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即是分类。在非金属学习中,分类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过

7、程中,只不过它不是明线,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线,即氢化物、氧化物、单质、酸、盐这样一种分类。对于典型元素而言,也没有面面俱到,但如果我们将这些重要的非金属元素Cl、0、C、S、N等进行罗列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什么是化学学习方法?这就是化学学习方法。这样就能将散落在各处的珍珠,一个个串联起来,形成美丽的珍珠项链。正如,知名学者马寅初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

8、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因囹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真正好的教学,是从研究开始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