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81473
大小:538.5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7
《《晨报副刊》与沈从文的早期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52卷第2期V01.52No.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azh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3年3月Mar.2013《晨报副刊》与沈从文的早期创作赵楠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要初到北京的沈从文,因由《晨报副刊》等报章杂志的肯定与帮扶,从给大学生“讲故事的人”成长为著名作家。沈从文也在尝试投稿与接受读者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路数,无论是能够引起文学青年共鸣的讽刺题材作品,还是能够引起都市读者好奇的湘
2、西资源,都与作者的此种经历与经验有关。关键词沈从文;早期创作;《晨报副刊》从1920年代初期来到北京到最终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作家,沈从文一直都有创作投稿的强烈愿望和机敏的市场意识。而沈从文的成名和发展,与1920年代北京的出版界和文化界密切相关。报章如《晨报副刊》,文人如徐志摩等,都给当时年轻的作家助以一臂之力。《晨报副刊》境况的改易和沈从文来京后生活的变化,使得沈从文的作家身份逐渐确立,而与初期侨寓北京时的“窄而霉”有所不同。对于沈从文来说,促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出版阵地,正是当时名动京华的《晨报副刊》。一、报纸副刊与文学创作朱光潜曾对报章与文
3、学有这样的评价,“居今之世,一个文学作家不能轻视他的读者群众,因此也就不能轻视读者群众最多的报章,报章在今日是文学的正常的发育园地,我们应该使它成为文学的健康的发育园地。”①从报章“补白”到报纸“副刊”,文艺作品、作家和作为载体的报章之间,形成了紧密而有趣的互动关系。新文化运动以后,《晨报副刊》虽几更其名、数易其主②,但仍和《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京报副刊》等并举,成为北京城具有代表性的新式报纸副刊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学的媒体。沈从文的创作和文学成长,也和《晨报副刊》密切相关。沈从文对报纸副刊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感情,不论之前他作为
4、年轻的投稿人,还是后来作为《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文艺副刊》的主持者。报纸副刊对文学创作生产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收稿日期2012—08—2094的一“从五四起始,近二十五年报纸上的副刊,即有个光荣的过去可以回溯。初期社会重造思想与文学运动的建立,是用副刊做工具得到完全成功的。近二十年新作家的初期作品,更无不由副刊介绍给读者。鲁迅的短短杂文,即为适应副刊需要而写成。到民国十四五以后,在北方,一个报纸的副刊编辑,且照例比任何版编辑重要。社长对于副刊编辑不当作职员,却有朋友帮忙意味。如孙伏园、徐志摩、刘半农诸人做副刊编辑,就是这种情形,许多
5、报纸存在和发展,副刊好坏即大有关系。”③‘‘在中国报业史上,副刊原有它光荣的时代,即从五四到北伐,北京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上海的《觉悟》和《学灯》等,当时用一个综合性方式和读者见面,实支配了全国知识分子兴味和信仰。⋯⋯因从副刊登载、转载,而引起读者普遍的注意,并刺激了后来者。新作家的出头露面,自由竞争,更必需由副刊找机会。刊物既在国内作广泛分布,因之书呆子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和文学观,虽似乎并不曾摇动过当时用武力与武器统制的军阀社会,却教育了一代年青人,相信社会重造是可能的,而武力与武器能统制这个国家,却也容易坠落腐烂这个国家民族向上
6、向前的进取心!更显而易见的作用,也许还是将文学运动,建设在一个社会广大基础上,培育了许多优秀作家,有理想,能挣扎,不怕困难。副刊既能尽庄严的责任与义务,因之也就有它的社会地位。它直接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磐石永固,间接还助成了北伐成功。”④二、初来北京的沈从文与《晨报副刊》回到1920年代的北京,它让从湘西走来的沈万方数据从文感到“正在发酵一般的青春生命,为这些刊物提出的‘如何做人’和‘怎么爱国’等抽象问题燃烧起来了。让我有机会用些新的尺寸来衡量客观环境的是非,也得到一种新的方法,新的认识,来重新考虑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⑤青年沈从文从湘西跋涉
7、而来拥抱的“文化市场”与文艺界,主要由报纸副刊、杂志、书局共同撑起。副刊中登载的作品,也会定期结集成册进行售卖,在《晨报》头版就可以看到许钦文《故乡》等集子的广告。无论是在年轻的丁玲、沈从文们的1920年代,还是在战时中国的1940年代,副刊“资本关系比较长久,报纸的销路又使副刊不仅获得了杂志所梦想不到的那样多的读者,并且伸入了平素对于文艺写作不大关心的读者之间。副刊的影响因此也不限于文学上艺术上新流派的创始,且进而使青年读者变成激烈的社会改革家”⑥,影响力可见一斑。《晨报副刊》1922年发行量为7000份,1925年达到10000份,在许
8、多地方均设有发行点,或可称得上是1920年代北京城的、麦克卢汉所谓的“热媒介”。沈从文到北京的时候,《新青年》《新潮》都已不存在,作为“四大副刊”之一的《晨报副刊》,于是凸显其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