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

《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

ID:5281395

大小:300.3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7

《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_第1页
《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_第2页
《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_第3页
《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_第4页
《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2卷第3期琼州学院学报Vol.22No.32015年6月JournalofQiongzhouUniversityJun.2015《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高凡(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摘要:中国古代奇方异药甚多,而《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之集大成著作,总汇前人,给我们一个极好的机会览其大观。中华文明肇自巫术,中医随之而生,虽绵延发展但不脱旧迹,所谓奇方异药其实是巫术的遗影。后巫觋虽渐渐隐至幕后(并非消失),但许多内容渗入宗教与博物学,于此二者,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许多药学著作吸收甚多,巫术遂从此途径影响中医药。古代中医历经千年发展,终难脱巫术气息,所以钱学森认为中医乃自然哲

2、学的一种,尚未达到现代科学的范畴。关键词:《本草纲目》;奇方异药;巫术;宗教;博物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22(2015)03-0090-07DOI:10.13307/j.issn.1008-6722.2015.03.15在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奇方异药,《本草纲目》可谓集其大成,例如冢上①土、天子藉田三推犁下土、孝子衫、桃符、钟馗,甚至人屎、木乃伊等,令人咋舌不已。这些奇方异药在《本草纲目》甚至整个古代中药中都占有相当比例。把这些药物简单的归之于古代科学落后所产生的固然不错,但未免失之简略。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这些药物是因为古代中

3、医虽经几千年的发展,但其背后始终②飘荡着一个巫术的幽灵。在世界范围内,巫医同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中医自然也不例外。原始社会中,巫师兼医士,凡人生病,莫不以为鬼神作祟,于是采用祈祷诅咒等巫术以求祛疾,后渐渐发现巫术并没③有那么灵验,始加入少量药物治疗之,医术于是萌芽。上古时期,巫医混同为一,迟至战国,中医才开始艰难地从巫术的母体中分化。虽然中医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巫术所打下的浓重胎记却在整个中④国古代历史中都无法消除,而《本草纲目》中的奇方异药便是这种影响的一个极好反映。下面将从思想收稿日期:2015-03-03作者简介:高凡(1989-),男,湖南衡阳人,安徽大学文学古代文学专业院20

4、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①可详参陈勇、闵志强《中医古今奇方怪药批评》,载于《2012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10月,第305-310页。②基于巫术与医学在防邪避灾的目的上的一致性,两者有着天生的亲缘关系,所以在初民社会中,巫术应用最广之处,即是治疗疾病。③巫术不仅孕育了中医,其实亦是整个科学之母。关于从巫术到科学的过程,论者极多。弗雷泽《金枝》中曾经提出著名的人类思维发展公式:巫术→宗教→科学。他认为原始人最初时使用巫术企图驱使神灵为之服务,但后来意识到巫术并不起作用,于是转而祈求神灵,以期获得庇佑,这便是宗教。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人们产生了对

5、宗教的质疑甚至意识到了宗教的无效和神灵的虚假时,于是便产生了科学([英]J.G.弗雷泽著,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金枝》,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86-104页)。何裕民、张晔在《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中认为原始时代的巫师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彻底跪倒在神灵面前,从而形成宗教;一部分人逐渐抛弃了神灵的观念,追求理性精神,从而诞生了科学(何裕民、张晔《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5页)。要之,正如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所言,科学并非萌芽于健康的草原中,而是从巫术与迷信的丛林中生长出来的([英]W.C.丹皮尔著,李珩译,张今校《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桂林广西

6、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④巫术不仅在中医,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有学者径称中国文化为“巫文化”或“巫史文化”。上古时期形成的巫术礼仪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后虽巫师地位下降,但巫文化随着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传统而保存延续下来,甚至成为其根本特色(参看李泽厚《说巫史传统》,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3、50页),但其同时亦极大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向着理论化方向发展的步伐,此即为奇方异药出现的最深层次和根本原因。·90·高凡:《本草纲目》中奇方异药的巫术根源2015年第3期基础和具体技术两个方面论述奇方异药与巫术之间的关系。一、思想基础(一)同类相感古人由于

7、历史条件的限制,往往采用“同类相感”的观念看待和研究自然界。所谓“同类相感”,即认为类似的事物存在着神秘的关联性,可以互相感应,哪怕这种类似仅仅是形式上或表面上的。这种看法早在《周易》《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中医对其运用得尤其广泛,甚至成为其主导思想之[2][1]477,1811一。《黄帝内经》已有“援物比类”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认为“以类相感”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注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