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84322
大小:126.8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30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达标测试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做法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请写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1)家庭用的燃煤加工成蜂窝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燃烧的木柴架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工厂烧锅炉的煤加工成粉末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香烟的烟丝中加入氯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工厂炼钢时常充入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两种:(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浓度。答案:(1)(2)(3)均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4)(5)(6)均是增大氧气浓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C.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D.燃烧
3、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思路解析:A项灯泡通电是反例;B项缺少在有限空间内这个条件;C项气球、车胎爆炸是反例;D项符合燃烧的定义。答案:D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A.供给的氧气减少B.供给的氧气增加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思路解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少,扇子一扇,风将热量带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不到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答案:D4.下列图示中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图3-20思路解析:通电的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救火,应先切断电源,再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答案:C5.用一块面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
4、,将手帕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3-21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图3-21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思路解析: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上分析手帕未着的原因,只能是手帕的温度未达到棉布的着火点。而B项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这绝对不可能。答案:C6.(2010山东青岛课改)某班学生在野炊时出现了下列情况: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背风的地段支起了炉灶,升起炉火后发现干燥的柴草燃烧不旺,只好使用锅盖往灶堂内扇风,
5、才使得火势越燃越旺。第二小组的同学接受了第一小组同学的教训,把炉灶支在了通风良好的空旷地段,结果发现必须找来物品遮挡在炉灶的进风口处,才能保证柴草顺利燃烧起来。请你用所学的关于燃烧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运用上述理论可解释两个小组同学野炊时出现的问题。答案:第一小组柴草燃烧时,因通风不畅,导致氧气不充足,所以要扇风才能越烧越旺;第二小组因通风良好,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所以要挡风。我综合我发展7.氢气在氯气中点燃产生
6、苍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此反应属于燃烧B.此反应不属于燃烧,因为没有氧气参加C.此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D.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思路解析:我们现在学习的燃烧的定义是狭义的,有些物质的燃烧不需要氧气参与。例如: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B项不正确。答案:B8.(2010河北鹿泉课改)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3-22所示):(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枝小蜡烛,将其中
7、一枝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图3-22分析实验: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实验步骤设计意图实现现象实验结论(1)燃烧与物质的关系可燃物才能燃烧(2)燃烧与温度的关系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3)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题目来源于课本上一个很浅显的结论,但本题经改编后却成了一道很好的科学探究性试题。从题目内容可知,探究活动分为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