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

ID:52767994

大小:625.7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3-30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_第1页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_第2页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_第3页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_第4页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_孙绍振.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孙绍振摘要:对文学文本解读的低效或无效,正威胁着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西方文论往往追求哲学化的普遍性,以高度抽象甚至超验的演绎牺牲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传统哲学主客体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无法对应文学文本由主体、客体和形式构成的结构。西方文论之失还在于方法上以定义、观念的谱系为纲,其极端者甚至以文学不可定义来否定文学的存在。解决文学文本解读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认清文学文本是由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构成的立体结构。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规范形式。规范形式与原生形式有异,它不

2、僵化而有弹性。经典作品常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规范形式形成冲击,并使其更加丰富。文学文本解读的任务,是借助多层次的具体分析,把文学理论中牺牲的特殊、唯一的精致密码还原出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效性。关键词:文本解读规范形式立体结构作者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州350007)。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尤其是其研究方法被全面、系统和细致地介绍到中国,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研究格局与思维模式,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研究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在世纪之交,特别是进入21世纪,西方文论之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局限性、低效或无效

3、逐渐暴露出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在文学文本解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因,一方面与中国学者唯西方文论是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西方文论自身的局限有关。显然,欲更好地研究中国文学必须考虑中国语境、中国特色、中国立场、中国方法,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的科学理念是提高解读有效性的途径。关于这一点,以往学术界较少给予关注,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对文学文本解读的低效或无效,正威胁着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这是世界性的现·168·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象。早在20世纪中期,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就曾宣告:“多数学者在遇到要对文学作品做实

4、际分析和评价时,便会陷入一种令人吃惊的一筹莫展的境地。”①此后50年,西方文论走马灯似地更新,但情况并未改观,以至有学者指出:西方文论流派纷纭,本为攻打文本而来,旗号纷飞,各擅其胜。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象学、读者反应派,更有“新马”、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在城堡前混战起来,各露其招,互相残杀,人仰马翻”,“待尘埃落定后,众英雄(雌)不禁大惊,文本城堡竟然屹立无恙,理论破而城堡在”。②在此,李欧梵只指出了严峻的问题,但未分析其原因。探究其深层原因,对于提高文学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十分必要。应清醒地看到,西方文论在获

5、得高度成就的同时也深藏着一些隐患。首先,是观念的超验倾向与文学的经验性发生矛盾;其次,因其逻辑上偏重演绎、忽视经验归纳,这种观念的消极性未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加剧;最后,由于对这些局限缺乏自觉认识,导致20世纪后期出现西方文论否定文学存在的危机。这一切的历史根源是西方文论长期美学化、哲学化的倾向。西方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其源头就有柏拉图超验的最高“理念”,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虽倾向于经验之美,但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超验(超越世俗、经验、自然)传统使得美学超验性跨越启蒙主义美学而贯穿至20世纪。从早期的

6、奥古斯丁到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他们都将柏拉图超验的理念打上了神学的烙印,认为最高的美就是上帝,一切经验之美的最大价值就是作为超验之美———上帝的象征。从内容上看,中世纪的神学美学不完全是消极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至少是脱离了自然哲学的束缚,以神学方式完善和展现自己。神学不过是被扭曲和夸大的人学,或是以异化形式呈现的人学,体现在美学上,就是把超越了自然的上帝,或将人类总体当做思维总体,由此主体出发去探求美的起源和归宿。这种美学的许多范畴,如本体意识、创造意识、静观意识、回归意识等大都为近现代美学所继承。③也许正因如此

7、,虽①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5—156页。②李欧梵:《世纪末的反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其实,李欧梵此言似有偏激之处,西方学者也有致力于经典文本分析者。如德里达论《尤利西斯》、《在法的门前》,罗兰·巴特论《追忆似水年华》、《萨拉辛》,德·曼论《忏悔录》,米勒评《德伯家的苔丝》,布鲁姆评博尔赫斯等,但他们微观的细读往往旨在演绎出宏观的文化理论,德里达用2万多字的篇幅论卡夫卡仅800字左右的《在法的门前》,解读象征寓言的同时从文

8、类、文学与法律等宏观方面进行后结构主义的延异书写,其主旨在超验的文化学,并不在审美价值的唯一性。③参见阎国忠:《超验之美与人的救赎》,《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又见阎国忠:《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9—83页。·169·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