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王若江目前,汉语口语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占存的理论依据是各不相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以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法下四类。研究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通过分析众多的汉一、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千百年来,语口语教材,我们感到此门课程现已具备一定中国语文教育的对象是本国人,基础教育的主的规模,课程框架在相当程度上已形成定式,课要目的是识文断字、读书作文。当转换了教育对程风格也显示出鲜明的倾向性。在这种状况下,象,面对外国人时,施教者的主导思想没有发生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地反思,以避免变化,对于中外受教育者起点的差异没有足够停滞,争取更完善
2、、更合理的发展。的认识,因此仍以读写为主攻方向,当然也会增加一些听说的内容。这种教学思想在中国、在外反思一:分合理据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二、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国外大学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直接反按照学院派的教学模式进行,是不分课型的,系映人们对汉语规律和汉语言认知规律的认识,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而忽视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思想。其发展轨迹为单国外许多著名汉学家的汉语文字水平很高,能一课型到多种课型,形象地说是由单行道扩展看古今图书、写文言或白话文章、钻研问题,甚到了多行道,瞻望前景,如果义无反顾、勇往直至可以写诗、填词,但是听、说能力却不
3、强。这就前,运行道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国内一些是学院派教学模式产生的必然结果。学校,特别是和美国联合教学,或国外、国内实三、表音文字语言教学模式。法国汉学家白行接力教学的学校又提出了恢复不分课型进行乐桑提出:“联合教学,文和语重叠。其实,这一综合教学的设想。这一回头倾向,提醒我们应该教学是模仿表音文字的语言教学:在初级水平,重新审视课型分合的理据。用同一材料教阅读课、书面理解和口头表达。这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不分课型种教学法在其他语种中是由文字的表音性确定的,一本教材在一个课上解决全部问题。国内从的,也由书面文字的词和口语的词一一对应确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4、的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如定的。”②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直接参照此。国外各国的基础汉语教学一般也不分课型,对象便是其他语种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很大如美国从三、四十年代直到今天大学的一、二年程度上是照抄,照搬。级均采用这种方法①。不分课型的汉语教学模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六十年代的对式,能够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并绵延如此长的时外汉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性的同时,特别强间,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当我们深入探究后发调了语言的实践性,提出了听、说、读、写并重的现:尽管国内外都实行综合教学,但是其赖以生主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语言知识与语言技·38·1999年4月能确实是相互支撑
5、,相互融汇的;而语言的各项学法”被引进中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技能也是相互依存的,因此需要实行系统学习、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法冲击了综合训练,使听、说、读、写能力同步前进。传统的结构教学法,人们开始以功能、意念项目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从单课型到多为纲编写教材,明确地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教课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于六十年代汉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由此造成了综合课的解体,多学开始强调了实践性,七十年代便显露出分课课型的产生。型教学的端倪,个别学校在综合性教学占绝对而我们认为分课型教学并不是由以上两条优势的情况下,增设了极少量的口语和听力课,理论引发的改
6、革。首先,正如吕必松先生所说以此作为主课程的补充。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是语言教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国内各类大学纷纷开展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其道理就像吃饭必须用嘴,对外汉语教学业务,这时全面采用了分课型教走路必须用腿一样明显。”④在不分课型的综合学的模式,实现了课程基本格局的转型。教学中显然也是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技能分课型教学的基本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因此,理据一并不那么理直气壮。其次,功能两类:教学法对建立分课型教学模式也没有起直接的●综合汉语课作用。因为国内吸收功能法的优点编写的第一专项技能课:听力本教材《实用汉语课本》(商务印
7、书馆)就是进行说话(口语)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教学课本。阅读建立分课型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是实际的写作需求。●汉语口语听力报刊(写作)学习者的实用目的性是分课型教学的催化八十年代后,分课型教学变成一种定式,一剂。语言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追求立些起步比较晚的学校完全没有经历不分课型的竿见影的效果,会表现出对单项技能的特别需综合教学阶段,便不假思索地直接采用了分课求。我们以古代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为例,就型教学的模式。其实还是有必要认真探究一下可以看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日本遣唐使,一实行分课型教学的理据。是西方传教士。遣唐使注重学习和吸收中国文采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