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16130
大小:2.45 M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9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7届九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鄱阳二中2016-2017学年度九年级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姓名:班级: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代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1、观察图中的①~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①②③④⑤A、②没有细胞壁,①③④都有细胞壁B、①②③都有成形的细胞核,④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⑤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而①②③④都具有细胞结构D、①③④都有叶绿体,都能合成有机物2、在载玻片上画图(右),则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是(忽略大小)()ABCD3、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均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2、()A、所有的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后都可进行分裂和分化B、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后分裂C、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其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相同D、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都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4、北京雾霾天气严重,造成一些园林植物开花推迟。而南昌市一些路灯下的植物却比正常花期提早一个星期左右。这些现象说明()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C、环境能够适应生物D、环境能够影响生物55、某淡水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毒素含量如下,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生物种类甲乙丙丁毒素含量0.030.121.2626.7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甲→乙→丁D、
3、乙→甲→丙→丁6、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其中的道理是()A、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水分B、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水分C、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D、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有机物7、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这一过程中,能正确反映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的曲线是()ABCD8、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下列四个选项中,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生物,箭头表示物质三种生物,箭头表示物质流动的方向,则能正确表示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关系的是()A、①→②B、①←③→②C、①②D、9、下图实验现象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A、水B、光C、氧气D、无机盐10、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最主要部位
4、是()A、伸长区B、根冠C、成熟区D、分生区511、下列不是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条件是()A、充足的空气B、充足的阳光C、适宜的温度D、一定的水分12、大自然是我们绝好的课堂。当你和同学们漫步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间小路上,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D、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13、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消化的先后顺序是()A、糖类、脂肪、蛋白质B、蛋白质、糖类、脂肪C、脂肪、糖类、蛋白质D、糖类、蛋白质、脂肪14、下列关于小肠适于吸收的结
5、构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小肠很长且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B、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有多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15、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胰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B、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C、消化的实质是将大分子拆小D、脂肪最早在胃内被消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5分)16、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瞎各各器官(依次用A、B、C、D、E表示)内被消化的程度:(1)图中的C代表消化道的部分,D代表消化道的部分。(2)图中的X代表的消化Y代表的消化。5(3)图中D段的消化液有肠液
6、、胰液和。17、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物质名称:(1)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质A是通过 直接从空气中进入叶内的,而物质B是通过茎内的 从根部运输到叶内的。(2)物质D在叶内形成后,可以通过 输送到植物体的其它部位,物质C从叶内释放出来,对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以上图示,请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18、在“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A、B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设计,主要实验设计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变量是。(2)你认为A、B两组同学的设计是否科学?请简要说明理由。A组(
7、选填“是”或“否”),理由: B组:(选填“是”或“否”),理由: .5九年级第二次月考生物答案1—5DBADA6—10CCCDC11—15BCDDC16、(1)胃小肠(2)淀粉脂肪(3)胆汁17、(1)气孔导管(2)筛管碳一氧(3)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18、(1)水(2)A组否,理由:对照组与实验组种子的数量不相等。B组否,理由:没有设置对照实验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