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14105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9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刁素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交流是第一要素。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交流活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熟练驾驭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富有亲和力,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激励和鼓舞。一、语言的感染性与节奏性在每节课堂教学中,我较注意语感的亲切自然,语音的高低适中,语速和儿童思维同步。特别是当讲到重点内容时,加重语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问时速度放慢,便于学生思考问题,使整个教学
2、过程中的语言,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滋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烦。如在读数学题目时,我特别注意根据需要读出所讲内容的层次、结构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一道题我是这样处理的:260.9乘以1.8的积
3、加上
4、75.5除以5的商
5、和
6、是多少?即在每一意群的后面作适当停顿,并读出关键词的逻辑重音。这样学生听了就能正确理解题意,并为学生正确读题提供了范例。二、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现今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画,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
7、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数学课本上的很多结语、法则、要点等,学生较难记住。为此,我在学生理
8、解的基础上把结语、法则、要点作精炼的语言表达或编为儿歌。如“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等等。学生念上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不自觉地记住了法则、要点和性质,学生对学习就越来越想学,越来越有劲。在教学一些比较抽象、学生不感兴趣的教材时,我同样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有趣、形象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例子,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情感,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唐僧分饼的故事作为引言:有3块同样大的饼,唐僧说,每人只能分别得到其中一块
9、的3/4或6/8或9/12,贪婪的猪八戒马上说要3/4的那一份,悟空要6/8的那一份。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谁吃的饼多?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我不失时机地引入:同学们,这个问题还是用知识来解答吧。用什么知识呢?——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新知识的探索。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时,我利用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四代同堂来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同时特别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代的“祖孙关系”,所以1米=100厘米,这样学生在欢笑中掌握了长度单位的进率规律。三、语言的委婉性与激励性德国教育家
10、弟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
11、,强化效果。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的秋霜。语言艺术中的语气注意得如何,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时答不出或答错是常有的现象,若就此批评学生说:“你连这个都不会吗?”学生听了这样的话要么不服批评,要么很悲观。若改为轻轻地说:“你还没想起来吗?再想想看!”听了这话,学生又很自信地继续思考,其它学生也会争着回答。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在回答问题时不流利或声音很小的同学,说上一句“你能说得更好一点吗?”的鼓励说话,学生就会越说越好。对于试
12、卷上做得不好的学生,我也很少当众批评而是个别地对他们说:“我认为你学得比试卷上要好,这次是什么原因?”、“看来你的某些方面还不足,你知道吗?”学生听了同是批评的话,可效果却不一样,总感到老师不是在指责埋怨他们,而是在关切和督促他们,并唤起他们积极上进。对于回答问题对得学生及做题对的学生,我会及时地赞同:“你说得真好!”、“对极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