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1394
大小:459.96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07
《古印度吠陀时代之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第3期*古印度吠陀时代之业论**屈大成【内容提要】业,是印度宗教哲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本文指出,在《梨俱吠陀》、《阿闼陀吠陀》、《梵书》中,“业”一词虽系就献祭或一般行为而言,但业报积存、天堂地狱等说法,已逐步形成。至奥义书,明确指出善恶行为会有相对应的结果,影响来生的命运;人如能与梵合一,可永恒不朽,否则不断转生。由此可见,业报轮回说已十分成熟,并成为梵我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业报转移和临终一念决定转世去向的说法,亦见于《奥义书》。凡此种种,皆应为佛学研究者所注意。【关键词】业轮回吠陀奥
2、义书佛教*业,是印度宗教哲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业,相对应的梵语字为karman(中性名词),常见的karma为其主格单数形式。karman来自动词字根kr,kr意为作、为、形成、实行、成就。karman在汉译佛典里,还译作行、作、作业、业用、行业、所作、所作业等,音译作羯磨;其它译作业的梵语字,还有kriyā,kārya,krta,krtya,caryā等。①如以善恶行为,会引生相对应的苦乐果报,谓之业报(karma-vipāka);如果报不在当世,而在下世或更后的世代承受,则牵涉到转生(pra
3、vrtti)或轮回(samsāra)的说法。这些皆可谓古印度人共同的信仰内容。不论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都有其自身的业论和业报轮回说;其渊源可上溯至印度最古老的圣典。笔者本身是佛学研究者,明白要恰切地理解佛教之业论,必须对吠陀时代的说法有所认识。古印度文明,原先由本住的民族达罗维荼人(Dravida)等开创,已相当发*本论文写作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项目编号:CityU149109),谨此致谢。**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教授①荻原云来监修:《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上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4、,1978年版,第323页右;平川彰编:《佛教汉梵大辞典》,东京,灵友会,1998年版,第660页左。136古印度吠陀时代之业论达。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居于中亚细亚的雅利安人(ryan)向东南迁移,进入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流传诗集《梨俱吠陀》。公元前十世纪后,他们以恒河支流──阎牟那河(Yamuna)上流的俱卢地方(Kuruksetra)为中心,开创出婆罗门教的宗教文明,其僧侣婆罗门(Brāhmana),继续编集出《夜柔吠陀》、《沙摩吠陀》、《阿闼婆吠陀》三部诗集;并且配合献祭的操作
5、,编著成《梵书》。而随着思想的发达,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探究,越加深入,孕育出《森林书》和古《奥义书》。狭义的吠陀,单指四部吠陀诗集;广义的吠陀,还包括其后三书。所谓吠陀时代,即指这些吠陀典籍成立的年代。吠陀典籍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吠陀诗集的自然神观,古《奥义书》的梵我说等,历来的研究十分丰硕,亦跟业报轮回的说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全幅开展。本文尝试探究由《梨俱吠陀》至古《奥义书》有关业论及转生等相关课题,并尽量引用原文作例证,以供后续研究作对照之用。一、吠陀诗集和梵书的业论《梨俱吠陀》
6、(Rgveda)共十卷,约于公元前1300-前800年编成,它把自然界种种事物神格化,共三十多位,具有巨大的权威和力量,规制自然秩序,赏善罚恶,主宰俗世生灵。这诗集大量描述对神明的献祭(yaja)和祈愿,而最晚出的第十卷,更多涉及哲理和社会内容,例如说宇宙万物由原人(Puru-sa)分解而成,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来自他的嘴、双臂、双腿、双脚,①成为种姓制度的神圣根据,足证《梨俱吠陀》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业”一词在《梨俱吠陀》约出现四十多次,②除单独运用外,也与其它词语构成复合词,例如
7、vrsakarma(勇敢的行为)、vīrakarma(英雄的行为)、mahikarma(伟大的工作)、sukarma(美好的工作)等,很多时用来表达神明的活动。又众神之一名Vis'vakarma,意为造一切者、万物创造者。③另业又用以指称献祭一类的活动,例如在说战神因陀罗(Indra)是神圣仪式的支撑者、人要改善仪式、噬者仙人(Atri)作仪式、奴隶不作仪式时,都用上业一词。④献祭是向神明奉上祭品和祷词,旨在得到祈求的结果。例如因陀罗号称“慷慨施主”,是①10.90.12,中译参看巫白慧:《〈梨俱吠
8、陀〉》神曲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5页;英译参看RalphT.H.Griffith,TheHymnsoftheRgveda(Delhi:MotilalBanarsidass,1973),p.603.②Y.Krishan,TheDoctrineofKarma(Delhi:MotilalBanarsidass,1997),p.4;葛维钧:《吠陀时代业报说的萌芽》,《南亚研究》,1996年第2期,第43页。笔者检索网上版《梨俱吠陀》,亦发现四、五十项。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