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0996
大小:194.7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2-07
《汉语名词_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语文2012年第1期(总第346期)*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吴长安提要汉语造词有两个特点:一是造词不关注词、语的区别,二是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这两个特点也是汉语现有词类样态形成的前提,并与汉语形态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表现:1)单音词时期动词的指称和转指主要是构成性的。2)双音化时代实现性转指占主体,而指称则表现为:A.从原单音动词的角度看是实现性的;B.从双音词本身看是构成性的。3)这些双音词表指称:A.在原单音动词之上再添加一个音节而来;B.语义特点是陈述并能指称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为,也是
2、单音动词意义的细化和实化;C.语法功能具有做主、宾语与谓语双重功能;D.这批词不仅数量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把这批词称为表事词。汉语动词、名词之间交融模式的形成主要就是源于这批词的存在。关键词词类意识陈述指称表事词交融模式〇引言沈家煊先生(2007,2009)提出的汉语名词、动词关系的新主张,引起了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沈文将多年来汉语学界对于词类问题的诸多矛盾争议归纳为两个困境:其一,在胡明扬(1995)的基础上将词类确定中的二难选择描述为: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其二,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扩
3、展规约”,满足“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对于困境一,沈文从跨语言的共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关联标记模式(correlatedmarkerness),认为汉语与印欧语实质上都遵从了这一相同模式,只是标记性的具体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同时也认为关联标记模式不完全解决问题,因为词类除了有连续性还有离散性的特点。对于困境二,沈文将汉语实词的类属关系总结为“包含模式”,即形容词作为一个次类包含在动词之中,动词本身又作为次类被名词包含,而印欧语则是“分立模式”,名、动、形三大类相互独立,小有交叉;这种“包含—分立”模式的对立根源于认知上“构成—实现”投射
4、关系的区分。沈先生用全新的观念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许多令人困惑的难题*本文曾在“句子功能”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2009)、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香港城市大学,2010)上宣读,并提交给北京大学汪锋主持的汉语词类网上讨论会;沈家煊先生多次审阅并提出详细的建议,为拙文的不断修改付出了很多心血;尹世超、罗自群、马彪诸位先生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博士生张健军对初稿的写作出力颇多;本文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6)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2012年第1期·17·予以解答,对于走出两大困境的羁绊和今后汉语
5、词类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我们在沈先生研究的启发下,对汉语词类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汉语名词、动词的“交融模式”,并从其形成的动因入手,指出汉语存在一批表事词,而名词、动词交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表事词的存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谈动词时把形容词考虑在内。一汉语词类形成的基础《马氏文通》的出版,标示着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但是,语法学的诞生并没有因此影响并带来人们表达上语法手段的变革。特别是词类表达上,变化的只是研究者开始按照西方语言的特点寻找汉语的词类了,汉语并没有随着语法学家们研究的带动而在表述词类上有所变化,依然是一个音节负载着意义去组合(个别合
6、成语素是例外),并没有在类的差异上给予更多的语法手段的关注。而英语词在使用上类的差异是根深蒂固的,人们日常说话时往往强化着这种词类意识。比如water,要表达“热开水”时用boilingwater,这时的water是表述一种事物,所以要用原型;而在表达“这块地得到这些河流的浇灌”(Thelandwaswateredbytheserivers)的意思时,说话人就会意识到“土地是‘被’浇灌”的,因而使用waswatered就是母语者自然而然的表述形式。当然由于笔者缺少英语母语的感觉,不知道操英语的母语者在说“热开水”(boilingwater)和“近海”(nea
7、rwaters)时,是否会有可数和不可数这样清晰的感知能力,但意识肯定是有的①。因此我们说,汉语表达中不关注词的类与类之间差异的情况是古已有之,延续至今②。尽管人们在词类意识的隐形驱使下,也在表述中自然地形成了一些词类标记(像“子”、“儿”、“头”等),但这些标记的产生是表事物、表动作、表状态深刻差别的驱动,是表达中“求区别”的自然产物,一些经常用来表事物的音节慢慢发展成了词头或词尾,但这在词汇发展中还没有成为主流③,还不是人们的自觉语言手段。虽然我们谈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词类意识时也能举出很多例证,但语法表现却难以形成明显、可操作的语法规则,同时,汉语表达
8、讲求“义尽为界”,就是有必要区别时才区别,不求形式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