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

ID:5269985

大小:694.3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7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_第1页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_第2页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_第3页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_第4页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_第5页
资源描述: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莎等: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25*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李莎1,2,段菲菲1,2,杨永珍1,3,刘旭光1,2,许并社1,3(1.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24;3.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9-11]摘要:首先采用混酸体系对碳微球(CMSs)表面进管的研究。但是关于混酸氧化并用硅烷偶联剂修行氧化处理,使CMSs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进而以γ-饰CMSs的报道却很少。(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本研究主要通过混酸体系(

2、浓H2SO4与浓HNO3CMSs表面发生缩合反应,得到了表面有机修饰的体积比为3∶1)对CMSs进行氧化处理,在其表面引CMSs。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入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再将表面羟基化的CMSs与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检测手段对各阶段的产物进KH-570反应,将双键引入CMSs表面,提高了CMSs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其在乙醇中的稳定性。在有机体系中的相容性,为制备CMSs复合材料奠定结果表明,CMSs经混酸、硅烷化修饰后,在有机溶剂了基础。中的稳定性提高,为CMSs的进一步功能化奠定了实2实验验基础。关键词:碳微球;氧化;硅烷化;修饰2.1CMS

3、s的制备及纯化中图分类号:TQ127.1文献标识码:A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2H2为碳源,Ar为载气)文章编号:1001-9731(2011)01-0025-05合成CMSs,粒径约330nm。详细制备过程见文献[12]。将原始CMSs分散于无水乙醇中,超声洗涤1引言30min,洗去CMSs表面杂质,无水乙醇抽滤至滤液透碳微球(CMSs)是一种粒径在纳米级和微米级之明,干燥待用。间的球形碳材料,由于其制备原料来源广泛、附加值2.2CMSs氧化修饰高、物化性能优异,成为一种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应用将1g纯化CMSs置于250mL三口烧瓶里,加入前景的碳材料。然而,碳材料呈现疏水

4、性,表面活性点30mL浓HNO3和90mL浓H2SO4,在70℃水浴中超少,很难形成有效的界面结合和实现有效的承载转换,声2h,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再用1000mL去离子水难以满足不同功能材料的需求,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在稀释溶液,静置24h后倾倒掉上层溶液,然后对剩余部光电材料、生物医学、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很分抽滤并淋洗,直到pH呈中性;经40℃真空干燥24h[1]有必要对其表面进行修饰。Small等首先用体积比后即得到氧化CMSs。采用Bohem滴定法测定其含氧为3∶1的浓H2SO4与浓HNO3的混酸将单壁碳纳米官能团的含量。管“剪短”,并使其端基富含含氧官能团。这

5、种方法改2.3CMSs硅烷化修饰善了碳材料的表面惰性,但仍缺少与有机单体反应的将0.3g氧化CMSs放入250mL的三口烧瓶中,官能团。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异种基体间的弹性桥联在小烧杯中加入1mLKH-570,再加入15mL去离子[2]剂,在它的分子中,不但存在与无机材料(如玻璃、金水,用醋酸调节pH值至4~5,待KH-570水解完全后属等)结合的甲氧基,还带有与有机材料(如合成树脂加入45mL无水乙醇,之后倒入三口瓶中,超声分散等)结合的双键,从而能够改善两种不同化学性能材料10min,于65℃水浴搅拌2h,反应结束后用去离子水和间的黏结性能,为制备复合材料提供桥梁,还可赋予

6、材乙醇洗涤抽滤,并在真空干燥箱中于40℃干燥24h得[3]料表面防静电、防腐、抗凝血等性质。由于γ-(甲基到最终产物。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中含有的双键2.4样品表征[4]与羰基形成了离域键,这使其双键结合力减弱,从而用JSM-6700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接枝聚合物时较易打开,因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FESEM,加速电压0.5~30kV,分辨率1.0nm[5,6][7][8]在TiO2、SiO2、纳米ATO表面接枝硅烷偶联(15kV)/2.2nm(1kV))对产物形貌进行观察;用1730剂的报道很多,也涌现出硅烷偶联剂修饰碳纳米型傅立叶红外光谱(

7、FT-IR)表征官能团;用PHI*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971094);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IRT0972);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资助项目(2007DFA50940);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011012-4);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资助项目(2009081018,2010081017);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08-31)收到初稿日期:2010-04-22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8-30通讯作者:刘旭光作者简介:李莎(1985-),女,山西长治人,在读硕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