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新评

《马氏文通》新评

ID:5266685

大小:245.6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7

《马氏文通》新评_第1页
《马氏文通》新评_第2页
《马氏文通》新评_第3页
《马氏文通》新评_第4页
《马氏文通》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氏文通》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宇明.语法研究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1-503.原载《古汉语研究》,1993(4):33-36.《马氏文通》新评李宇明马建忠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他为“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导①②③后人以先路”,为了中华民族“能自群,不为他群所群”,“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之功,著就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巨著《马氏文通》。④自1898年《文通》问世以来,可谓是“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有毁有誉,有破有继。毁破者和继誉者虽然态度相反、作法迥异,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认为《马氏文通》单纯地机械

2、地模仿西文葛郎玛。甚至有人把《马氏文通》问世以后大约三四十年的⑤时间称为“模仿时期”,把《马氏文通》视为模仿西洋文法教科书的代表。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在深入研究《马氏文通》的基础上,站在中国语法学史和当代语言学的高度,开始对《马⑥氏文通》的所谓的“模仿”进行公允的评价。人们要问:《马氏文通》果真是“单纯地机械地模仿”吗?“模仿”就绝对是缺点吗?回答这些问题,既直接关系到对《马氏文通》价值的认识,关系到对中国语法学史上一些重要著作的评价,同时,对今天的汉语语法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对此发表一些陋见。一、传统语文学

3、的集大成者从《马氏文通》问世算起,汉语语法学才有90余年的历史;但是,在此之前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和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浩如烟海的经传子集及其疏注当中,在许许多多的字书、辞书、韵书及论文、论诗的著作当中,都或多或少、或粗或细地涉及到语法问题,甚至自元以降还出现了多部专论虚字的宏著巨制。传统语文学虽然对于语法研究是只鳞片爪的、不成系统的、不大自觉的,但是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宝贵财富,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语的一些特点。⑦马建忠虽自谓是“仿葛郎玛而作”,但葛郎玛并非《马氏文通》之独源,传统语文学亦是它的一个重要

4、源头。打开《马氏文通》细细研读,几乎处处可见对古人研究成果的鉴借,可谓集传统语文学之大成。其主要表现是:(一)几乎参阅了所有的古文献中涉及语法的论述据粗略统计,《马氏文通》直接点出篇名或作者的就有数十种,例如《易经》、《说文》、《释名》、《尔雅》、《通雅》、《文心雕龙》、《学记》、《颜氏家训》、《韵会》、《博雅》、《六书故》、《玉篇》、《增韵》、《经典释文》、《广韵》、《复杜温夫书》、《广雅》、《日知录》、《经传释词》、《助字辨略》、《集解》、《要用字苑》等,还有大量的古书疏注、集解。但从《马氏文通》对字句的阐述来

5、看,马氏参考的前人成果远比此多。(二)袭用或变用前人的语法术语《马氏文通》所用术语,许多都可在古文献中找到它的身影。比如实字、虚字的区分。据考,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已有关于实字虚字的记述:“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①《马氏文通·序》。②《马氏文通·后序》。③《马氏文通·序》。④陈望道《“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见陈望道(1940,P13)。⑤见陈望道《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⑥见吕叔湘、王海棻(1984)、许国璋(1991)、龚千炎(1987)、邵敬敏(1990)等。⑦《马氏文通·例言》。惧闲聊斋供稿1

6、李宇明《马氏文通》新评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宋代王观园的《学林》、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也都提到虚字,元代有卢以纬的《语助》,清代出现了伍兆的《虚字浅解》、张文炳的《虚字注释》、朱孔彰的《经传虚字义说》、丁守存的《四书虚字讲义》、课虚斋主人的《虚字注释》、吕坚的《虚字浅说》、谢鼎卿的《虚字阐义》、邹丽中的《虚字赋》、俞越的《虚字注解备考》、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数十种论述虚字的著作。《马氏文通》的虚字实字之分,显然是以传统语文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两个术语也采自成

7、说。再如“句”和“读”。汉代何邵公的《公羊传序》:“讲颂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唐代天台沙门湛然的《法华文句记》对句、读给予了较明确的解释。《马氏文通》变用句、读这两个术语作为基本的语法概念。此外,像“动字”、“静字”、“助字”、“假借”、“重言”、“倒文”等,也都是借用传统的术语。当然,《马氏文通》在借用这些术语时,对其内涵和外延也往往有创造性的变更。(三)引古作证《马氏文通》在论述某一观点时,引用古论作证更是常见。例如:(1)《文心雕龙》有云:

8、“位言曰句。”盖句读所集之字,各有定位,不可易也。(第30页)(2)指名代字用以指前文者,“之”“其”二字最为习用。《韵会》解“其”为指物之辞,所谓“物”者,且兼人物言,且兼人己言。(第46页)(3)“矣”,传信助字也。《说文》谓之“语已辞”,而柳州又谓之“决辞”,则与传信助字无别。(第341页)(4)《文心雕龙·章句》有云:“之”“而”“於”“以”者,句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