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

ID:5254522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7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_第1页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_第2页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_第3页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研究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我国东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综合竞争力最强、城市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内16座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1年的城市流的时空变化情况。【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时空差异一、引言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城市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即上海,依靠其优越的地理、气候、交通、自然资源等优势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众多发展指标第一的城市,在国际和国内都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为上海为中心,周边城市为卫星城共同推进长三角和全国经济的增长。4长三角城

2、市群,最早的雏形是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的上海经济区,同年还成立了上海经济区城市规划办公室。1992年,长三角成立了“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议制度”。1997年,经过15个城市共同协商,将这一会议制度升级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目的是为了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2008年9月,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明确要求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是指城市之间发生的人流、物

3、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城市流反映了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城市流越强则城市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反之,城市流越弱则城市之间的联系越稀疏。“作为一种空间城市群,其本质是强调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联系”(苏雪串,2012)。因此城市流的阶段性变化正是城市群发育、成长、和成熟的重要体现。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内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的城市流2003~2011年时空变化情况。二、城市流强度模型介绍城市流强度模型,是指用来测量和计算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对内聚集能量和对外扩散能量的大小。

4、用公式表示为:其中F为城市流强度;N为城市功能效益;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4判断E是否为零的方法为:将城市外向功能量分解为城市各内产业部门的外向功能量,而某产业部门的外向功能量用该产业部门的从业人员的区位熵来测算。用公式表示为:,其中,Lqij为城市群内城市i的产业部门j的从业人员的区位熵;Gij为城市群内城市i的产业部门j的从业人员数;Gi为城市群内城市i从业人员总数;Gj为城市群内产业部门j的从业人员数;G为城市群内从业人员总数。若,则城市i的产业部门j不存在外向功能量,即则城市i的产业部门j存在外向功能量,即Eij>0。当城市i的产业部门j存在外向功能量时,值;因此城市i的城市流

5、强度为三、数据选择与计算为了测量16座城市的城市流2003~2011年时空变化情况,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1年),选取了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技术和地质勘探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0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单位:万人)和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万元)。计算出16座城市的城市流2003~2011年的具体值,见下表。四、结论根据上述结算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从时间上看,2003~2011年,长三角16城市的城市流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有个别城市在特定年份的城市流量出现下降现

6、象,比如,上海市2006年城市流量比2005年的低,除了上海以外,其他15座城市的2007年城市流量比2006年的低,舟山和台州2008年的城市流量极低。从空间上看,上海在2003~2011年内的城市流量处于第一等级,为最大,且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巨大,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在长三角中的中心地位;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宁波、常州、扬州等7座城市的城市流量处于第二等级,为较大;南通、舟山和台州等3座城市的城市流量处于第三等级,为中等;镇江、泰州、嘉兴、湖州、绍兴等5座城市的城市流量处于第四等级,为最小。参考文献:[1]苏雪串.城市群:形成机理、发展态势及中国特点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

7、12(02):4549[2]姜博文,赵婷,雷国平,宋戈,赵映慧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动态分析[J].区域经济,2011(02):1215作者简介:孙友银(1985-),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李正维(1987-),男,汉族,江西吉安市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方向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