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10687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8
《简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中的问题与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中的问题与思考[论文摘要]解决好校企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政策法规、运行机制、利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引言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双方在产学研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赢的效果。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
2、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本文从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印刷技术类专业与多家印刷包装企业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及教学、实训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掌握了印刷职业知识和技能,企业也得到了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实践表明,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遵循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促进了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共享了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3、,解决了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对接问题。二、深化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化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使参与合作的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各方“互利多赢就目前校企合作的情况看,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进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在政策层面,对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制度保障;二是在利益层面,参与各方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尤其是企业缺乏热情,使得校企合作深化困难;三是在动力层面,缺乏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尤其是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将难以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将制
4、约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在深度校企合作上的缺少相应的政策保障。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对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激励的政策,没有对校企合作中各方利益进行保护的机制(尤其是企业利益的保护),校企合作的深化缺少政策的激励和保障。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缺乏利益驱动和保障机制,最终导致校企合作各方,尤其是企业一方无利可图,使得深化校企合作处于艰难的境地。因此,国家对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将会是国家对于发展高职教育的强大的推动力。2•在深化校企合作中的缺少共同的利益。深化校企合作需要解决好校企合作各
5、方的利益,尤其是学校与企业的利益问题。校企双方的合作难于深化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共同的利益。因此,学校要更多的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了解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真正需求,考虑如何更多的体现企业的利益。3•在深化校企合作中的缺少原动力。首先,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原动力的问题。其次,高职院校没有从企业利益出发,只是为了学生的实习和毕业生的就业安置,会导致企业很难真正参加到与学校合作中来。第三,合作模式的利益问题。能够体现出深化合作各方的利益合作模式设计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三、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与思考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并使合作能够
6、可持续发展,结合我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进行开拓。1・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动力机制。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的根本利益是要以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学校的教学,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使“工学结合”真正得以贯彻。例如,我校在与上海某印刷集团的校企合作中发现集团大多数企业面临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符合现代印刷数字化生产作业的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和在职的生产一线职工缺乏对数字化印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得近几年企业引进的数字化印前生产设备、数字化印刷加工设备由于缺少相应的高技能应用人才而不
7、能为企业真正带来效益。我校的印刷技术类在专业建设中也需要将反映印刷数字化技术生产和应用的内容体现到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中来。因此,校企双方有了真正的合作需求,合作才有真正的动力,合作才可以不断深入。学校与集团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由学校和集团及其企业各自委派高层共同组建和运行理事会。理事会主要负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2•建立校企“共育、共管、共享”的合作长效机制。首先是建立人才“共育”的专业建设制度。学校和企业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把握专业建设思路和方向,为人才
8、培养提供反映生产实际的真实素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在对集团企业数字印前、印刷、印后加工、数字生产流程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课程设置,共同开发实训模块、技能考核标准及配套教材,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与实际岗位能力的紧密对接。其次,建立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