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08570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8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平煤集团企管部吉耀飞内容提要针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面临着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探讨性的解决方向与思路。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问题对策1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1)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滞后,导致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低及废弃物综合利用不经济。我国冃前在某些煤炭洁净化领域已经具有很成熟的煤炭加工技术,如洗选、动力配煤、型煤及水煤浆等。煤炭通过加工可以显著提高煤炭质量,降低煤炭使用过程中的负外部性,提高利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周期、减少检修时
2、间和降低煤炭运输费用等,但在煤炭电化、液化、气化和废弃物资源化方而,我国对资源的低成本、高效利用方面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以达到国家在排放方面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并保证煤炭企业在延伸产业链时有足够的赢利空间。如对废水、煤肝石等废弃物的处理技术滞后,使得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由此增加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难度。(2)煤炭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中缺失循环经济成分。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掌舵人,企业向何处去以及如何去是由经营者策划和落实的。有一定实力的国有煤
3、炭企业,将是未来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目前,以企业利润、资产保值增值、上缴税金等指标构成了国有煤炭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这些指标完全可以借助近年来煤价高涨机遇,非常容易的实现上述目标,毕竟进行大规模煤炭产业链延伸需要为将来投资,即期是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煤炭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中没有循环经济的成分,无助于优势企业进行煤炭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不利于煤炭企业经营者将投入用到煤肝石、废水、瓦斯等废弃物的资源化上来。(1)现行经济制度安排不利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现行
4、的经济制度安排屮有许多地方制约优势煤炭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如,我国的煤炭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获取价格偏低,导致许多生产方式落后的小煤矿屡禁不」I:,不利于激励煤炭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增值税偏重抑制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98%,而应交增值税同比增长58.94%,比全国税收增速高出一倍;电煤价格非完全市场化问题。2003年1〜11月份,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为178.61元/t,而电煤平均售价仅为145.25元/t,相差33.36元
5、。2004年煤炭订货会出台了电煤每吨上调12元的政策,但电煤价格与市场价相比整体仍偏低。这种制度性问题抑制了煤炭企业自身的积累能力和投资扩展煤炭产业链能力。(2)数量庞大的小型煤炭企业无序开采扰乱了煤炭资源的分布,使得优势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无法获得规模优势。2004年,全国煤矿仍有2.8万处,其屮小煤矿2.4万处,行业前4位煤炭企业产销量仅占国内煤炭市场的15%,众多小煤矿技术装备落后差、开采效率低、乱采烂挖、拣肥弃瘦,导致很多完整的适宜大型矿井开采的矿区被肢解,甚至恶意抢注探矿权和抢占煤炭资源的现象
6、时有发生,扰乱了优势煤炭企业采区的煤种和煤层分布,使优势煤炭企业赖以发展循环经济的后备资源储量受到威胁,在进行煤电转化、洗选、煤化工等产业链延伸时无法实现必要的规模化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挫伤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1)庞大的投资需求限制了煤炭企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近年来,煤炭行业形势产销两旺,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企业虽然盈利情况有所好转,但不少煤炭企业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生产技术落后、安全投入不足、职工渴望提高收入等现实困难,因此,这些企业将许多赢利部分用于解决上述现实问题。这也是面
7、向未来竞争的明智之举。但煤炭企业要真正将煤炭就地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突破目前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销售煤炭初级产品的困局,在技术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需耍投入庞大的资本,来完成面向未来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条调整。这种投资需求单单依靠煤炭企业自身的积累无法完成煤炭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布局,直接抑制了许多煤炭企业非常好的项目上马。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1)走渐进性技术创新与原创性技术创新之路,突破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原创性技术创新是指将原來没有的技术,自主将它创造出来,是一种原创性的创新。渐
8、进性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大量渐进的改良性创新附着其上或和它互补最终实现根本性的技术突破。对大多数煤炭企业而言,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破除在煤炭电化、液化、气化和废弄物资源化方面的技术约束,是不现实的,靠引进受到引进成本、适应性制约也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短期、中期和长期有重点地走渐进性技术创新与原创性技术创新之路,在体制、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上下功夫,实现技术突破。(2)建立和完善统计、评价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业绩指标体系,鼓励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