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05813
大小:7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28
《構建社區管理模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構建社區管理模式提要傳統的城市街道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多種弊端,無法滿足城市化的發展需求。因此,城市社區化就成為新型城市管理的選擇。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城市化和城市社區化,得出城市社區化是城市化的必然選擇,並提出構建社區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一、城市化與城市社區化(-)城市化及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一般簡單地釋義為農業人口及土地向非農業的城市轉化的現象及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城市設施的完善等方面。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標準。世界城市化的發展經驗表明,城市化進
2、程主要有三個階段:初級階段,城市化速度緩慢,城市化水平在30%左右;中期階段,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60%以上;穩定階段,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基本轉移為城市人口。英國早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進入瞭穩定期,美國在20世紀初進入穩定期。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比西方要晚,在49世紀後半葉才開始,速度很慢,發展也不平衡,東部沿海較快,內陸大部分地區較慢。21世紀以來,我國出現大規模城市化的趨勢,城市化水平每年均以1.4%以上的速度增長2003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37%左右,按照國際經驗,中國城市化已進入中期階段。預計到2050年冲國人口達到
3、16億時城市化水平達到60-65%然而,實際上,中國正陷入一個表面上城市規模的飛速擴張、輻射范圍的迅速延伸;實際上許多通過城市化形成的''城市”並不具備的城市應具備的內在特征。在衡量和判斷城市化發展水平上,主要有兩個指標:一是''量”的指標,強調外延上的城市化;二是“質”的指標,強調內涵上的城市化。目前,我國過分強調城市化過程中的"量”的擴張,城市面積迅速擴大,佈局分散,出現設施差、功能弱、環境劣,許多城市居民很難真正擁有大城市居民應享有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更不用說享受城市文明,享受較高質量的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許多市民的生
4、活[念和生活方式並為相應地“城市化”。鑒於此,社區建設成為城市實現內涵上的城市化的一條有效路徑(二)城市社區化及我國城市社區化發展。社區是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親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團體。我們通常所說的社區建設,就是指街道社區,一般有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兩種。根據國內外多數學者對社區概念的理解並結合我國社區建設的實踐,可以把城市社區的概念概括為:城市社區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有一定數量的城市居民連同他們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組織制度、社會文化及社會心理等方面構成的社會共同體。“城市社區化
5、”是指,在城市化進程中,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環境,真正實現城市化,將社區作為城市的基層單位,通過社區教育、社區建設進一步推動城市化過程中的''質”的提升。在國際上已經證實瞭,通過政府組織與各種非政府組織和部門的合作,共同管理社區發展,強化社會關系,加強結,鼓勵自我發展,是改進居民生活和福利的可行措施。近年來,我國大城市社區建設已成燎原之勢,湧現瞭“上海模式”、“沈陽模式”等等,甚至作為有些縣級市(如義烏)也開始實施城市社區化,可見我國“城市社區化”正進入一個新時期二、城市社區化是城市化的必然選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
6、城市都按行政體制劃分轄區,即以街道行政區域為區劃來劃分社區。國傢對社會事務行政幹預過多,單位對職工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又承擔過多,形成瞭我國城市社區“成熟性不足”和"功能不足”的問題。傳統的街道行政管理體制引發各種社會矛盾和城市社區建設本身具有的優勢使得城市社區化成為城市化道路中的必然選擇(-)傳統街道行政管理體制存在諸多弊端。在社會結構、社會功能、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需求、社會組織間的相互關系都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現有的街道行政管理方式已顯得越來越不相適應。街道行政管理體制與社區建設的要求相比,凸現出以下四對矛盾:K
7、街道行政管理主體與社區內利益主體的矛盾。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組織管理體制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一元化”的組織管理結構。在城市基層"街道”社區中「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派出機構,代表政府對轄區內的行政事務、社會事務實施管理,是社區組織管理的主體。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城市社區中出現瞭獨資企業「'社會人”、物業管理公司等多元化的利益主體。“街道組織”作為唯一的管理主體,依靠單一的行政手段、行政資源已不能對社區事務實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導致一元化的管理主體與多元化管理需要之間的矛盾2、街道行政管理方式與社區內社會服務功能需求的矛盾。計劃經
8、濟體制下“政企合一”、"政社合一”的社會組織結構造成瞭企事業單位功能的充分發育和社區功能的相對萎縮,突出表現在"政府辦企業、企業辦社會”,而街道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在整個社會管理系統中僅處於細枝末節的地位,它的基本對象局限於老、弱、病、殘;管理和服務功能僅僅是樓道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