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65893
大小:2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7
《廖惠谊三十六计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十六计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智慧的结晶,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变通地应用这些计谋,培养学生思维的主体性、独创性、批判性、变通性等创新思维品质,大有裨益。下面略举几例:一、反客为主。此计含有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所谓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莫明其妙;教师讲的面面面俱到,学生听的不得其要。用反客为主之计,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授”变为“研”,把“教堂”变为“学堂”,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
2、、归纳、猜想、验证等思维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运用反客为主之计,保障学生思维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抛砖引玉。钓鱼要用诱饵,“引玉”先得“抛砖”。①教师“抛砖”:教师提供隐藏着规律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活动,去发现规律这块“玉”。或者教师故意布设思维陷阱,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②学生“抛砖”:把学生中虽有新意但还不成熟的想法提供给大家,让全体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成一个更佳的想法。三、假痴不癫。《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
3、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有时不必去急于彰显“知之者”的魅力,而是尽可能“傻”一点,故意向学生示其“困惑”,以此打破学生的依赖感,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巧妙利用了假痴不癫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迫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不盲从、不依赖的品格,又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四、欲擒故纵。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应用此计:①当学生的思维偏离了预定方向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加以引导,“收敛”的结果只能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用欲擒故纵之计,让学生在错误的思路上再多走几步,得出更加荒谬的结
4、论,迫使他们回过头来反思自己思维中的错误,拨乱反正,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②教师有针对性地将学生中容易产生或已经产生的典型错误摆出来,以反衬正,教师欲“瞒天过海”,被学生慧眼识破,“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五、暗度陈仓。此计是指正面佯攻、佯动的迷惑手段,来伪装攻击线路和突破点的谋略。用暗度陈仓之计,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教学中,有些几何题看似只能用几何方法求解,但通过认真分析,暗度陈仓,另辟蹊径,还可以用代数或三角的方法来巧解。反之,有些代数题也可以用几何的方法来妙答。六、苦肉计。如“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教学,如果上来就讲如何设新的未知数换元,这样会使学生
5、感觉不到学习的需求,没有认知的冲突,抹杀了知识的生长过程。而我出示了一道换元法的题,却用上节课的“去分母”等过程来做。不厌其烦地一步步推导,3分钟后,已经是高次方程,无法再做。有的学生提出因式分解,师生则一起推导,无结果,全班顿时处在无望之中。6分钟,这是用旧知识抗衡新问题的痛苦历程。火候已到,这时老师提出,有一种数学方法叫“换元法”,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学生立即为之振奋,教室仿佛拨云见日。全班学生的目光都紧盯着黑板,在这种求知欲极度旺盛的情况下,教师完成了教学。虽然这个6分钟的探索过程是繁琐的,甚至是使人厌烦的、痛苦的,但是得到的是思维的顿悟与升华,此乃苦肉计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