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59397
大小:2.49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4-07
《《柳永词两首》课件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词的有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词牌: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的分类按长短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按风格豪放派婉约派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2、: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题材——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柳永词二首词人简介柳永(约971-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名篇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雨霖铃柳永释题《雨霖铃》词牌名。据《明皇杂记》记载,唐玄
3、宗避祸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写作背景骤雨:阵雨。兰舟:兰木造的船,通常是对船的美称。凝噎yē: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暮霭ǎi:晚云。那堪:哪能忍受。宵:夜。经年:年复一年。字词积累(1)
4、由意象品味意境。(2)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等。(3)把握写作技巧。诗词鉴赏技法指导整体感知上片: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品读—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雨霖铃》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找出意象。意象:寒蝉长亭晚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说说这些意象的作用。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直接抒情的句子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5、竟无语凝噎。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伤感、无可奈何。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矛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分别时的心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
6、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小组交流讨论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诗经》柳——留名句赏析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
7、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这幅画又是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难分难舍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离别清秋冷落—愁意浓浓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伤情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以情带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伤
8、离别艺术特色: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写作特点一:写作特点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婉约词派的特点:哀怨缠绵《望海潮》释题望海潮,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