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80218
大小:3.75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4-05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七章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亦称变态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3Ⅰ型超敏反应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发生快,消退亦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4一、参与反应的物质变应原吸入性:花粉、粉尘、动物皮屑或羽毛等。食入性:奶、蛋、鱼、虾、蟹等。其他:
2、青霉素、橡胶、农药等。5抗体特应性素质个体IgE血清水平高。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6效应细胞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高表达IgE的FcR(FcεR)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2、嗜酸性粒细胞7生物活性介质组胺、白三烯等生物学作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脏器平滑肌收缩;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89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二、发生过程102、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使之释放生物活性介
3、质。3、效应阶段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与组织,导致生理功能紊乱。⑴平滑肌收缩⑵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⑶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加。1112三、临床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血清过敏性休克:破伤风、白喉抗毒素。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尘螨等。消化道过敏反应:鱼,虾,蛋。皮肤过敏反应:药物,食物,花粉。13(一)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1、青霉素皮试:皮内注射2、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四、防治原则14(二)脱敏注射和减敏疗法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注射法:采用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剂量渐增。机制:短时间内小剂量多次注射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耗竭靶细胞内的颗粒,使机体处于暂时
4、的脱敏状态。15脱敏前后162、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机制:改变变应原进入途径,诱导产生大量特异性IgG类抗体(即封闭抗体)与相应变应原结合,而影响和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的IgE结合。17(三)药物治疗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中的某个环节,防止或减轻反应的发生。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稳定细胞膜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竞争受体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18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Ⅱ型超敏反应19发生机制(一)靶细胞及表面抗原1、异型红细胞2、改变的自身细胞(二)抗体及其所致细胞毒
5、作用1、IgG、IgM类抗体2、引起靶细胞损伤的三个途径:补体、调理作用、ADCC2021临床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肺--肾综合症甲状腺机能亢进2223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吸引中型粒细胞;使血小板聚集并激活凝血系统,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的炎症。故又称免疫复合物型。Ⅲ型超敏反应24由IgG、IgM类抗体介导。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25发生机制1、一定数量中等大
6、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抗原物质在体内持续存在。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大的不溶性的IC,吞噬清除;可溶性小分子IC,肾小球滤除;中等大小可溶性IC,局部沉积,不易清除。IC常见沉积部位:肾小球,关节,心肌等。262、组织损伤补体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致局部充血水肿。---吸引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局部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引起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炎症。血小板的作用---释放血管活性胺,加重充血水肿。---聚集形成微血栓,致局部缺血、出血坏死。2728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人类局部过敏反应:多次注射
7、胰岛素等。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大剂量动物免疫血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性关节炎29反应发生迟缓(48-72小时)。T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多在变应原进入局部发生。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Ⅳ型超敏反应30主要参与成分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细胞抗原如肿瘤抗原、移植抗原某些化学物质:油漆、化妆品等。细胞Th1和CTL细胞单核巨噬细胞31发生机制1、T细胞致敏:致敏Th1细胞和CTL的产生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