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

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

ID:52357912

大小:712.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26

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_第1页
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_第2页
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_第3页
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_第4页
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s年第2期s。i。。dT纛}j2器毫mR。mh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3.21.043心理契约:创造力研究的新视角朱学红,谭清华,伍如昕(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心理契约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论述心理契约与个体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心理契约一创造力理论框架,指出未来的创造力研究可以从心理契约的认知作用、内容、维度、特征、履行、破裂及其与团队相关过程的作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关键词:心理契约;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中图

2、分类号:F240;C931;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13)21—0215—08PsychologicalContract:NewPerspectiveofCreativityResearchZHUXuehong,TANQinghua,WURuxin(BusinessSchoo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Abstract:Psychologicalcontractprovidesanewperspectivef

3、orthestudyofcreativity.Thearticlefirs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psychologicalcontract,individualcreativityandteamcreativity,thenbuilds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psychologicalcontract~creativity”.Finally.itpointsoutthatcreativityresearchcanbeexplored

4、fromtheaspectsofpsy—chologicalcontract,suchascognitiverole,content,dimensions,characteristics,fulfillment,breach,itsrelationshipwithteam—relatedprocesses,andSOon.Keywords:psychologicalcontract;individualcreativity;teamcreativity都同意个体创造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密切联系,1引言却

5、很少有人能同时考虑创造力的两个层次,探索其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而联结机理。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创造力的研究,创造力作为创新的基础,是影响创新过程成功的关从个体一情境交互视角出发,深入到创造力的认知键环节,是组织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2J。有关创造机理研究,构建一个可验证的理论框架,系统性地力的科学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概念界定、整合个体层次和团队层次的各种影响因素,为探索理论模型、影响因素、测评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及其转化机制做好准备。成就,创造力的研究层面也

6、从个体水平扩展到了团作为组织和员工之间的隐含契约,心理契约被队水平。从影响因素研究来看,近30年中,研究者认为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发挥自身的才干和动机71。们从个体、情境和团队层面出发挖掘了许多影响创Schalk&Roe(2007)指出心理契约作为起参照作用造力的因素,仅团队层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总结出的认知模型,使得员工更容易去评估发生在工作范了多达十五个(Htilsheger,Anderson&Salgado围内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心理契约是个体2009)[3J。学者们试图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这些影响

7、行动和后续态度的基础J。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因素进行有效整合,例如Woodman,Sawyer&Griffin组织一员工关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J,组织已(1993)的团队创造力模型,Taggar(2002)的多无法通过单纯的劳动契约来培养员工良好主人翁意层次团队创造力模型J,Pirola—Mer

8、o&Mann识和鼓励员工创新。因此,心理契约是对传统劳动(2004)的个体和时间累积创造力模型等。但是这契约的有效补充,在解释创造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些模型大多只是理论构想,关注的是创造力相关的优势,不仅

9、能体现个体与情境的互动交换过程,为行为表象,缺乏实践检验和深入剖析,无法解释各整合影响创造力的各种因素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种行为背后的认知机理。此外,虽然大部分研究者能用来解释个体和团队层面的创造力变化。本文试收稿日期:2012—07—27。修回日期:2013—01—25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及核心能力培育研究”(12WTB40)项目来源: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行为治理理论及应用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