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材料·绿色理念与行动.doc

补充材料·绿色理念与行动.doc

ID:52331795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6

补充材料·绿色理念与行动.doc_第1页
补充材料·绿色理念与行动.doc_第2页
补充材料·绿色理念与行动.doc_第3页
补充材料·绿色理念与行动.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补充材料·绿色理念与行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绿色校园:理念与行动一、理念1、绿色校园的定义:以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整体发挥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绿色人才的校园。2、理念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环境为中心诸多生态问题的出现,加上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蕴涵的深刻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对“天人合一”等环境伦理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其基本理念都强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儒道两家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最高的道

2、德境界。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把“天人合一”中的“天.解释为自然之天或自然,以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在实践层面上把人与白然统一起来时.这种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就包含了生态环境的思想。“天人合一”诠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与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因而可以成为现代生态学的思想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学要解决的是整个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这个间题只能由人自身来解决,移及人的宇宙观、价值观仅仅靠技术是不可能得以彻底解决的川。把

3、“天人合一”诠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现代生态理论,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在现代社会具有深刻内涵的启示价值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从环境学、经济学中引发出来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被引入教育领域。我国也较早地接受了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念,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列为了我国进入21世纪的两大战略,并形成了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4、的基础部分的共识。“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诠释主要是:教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教育事业本身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任何社会的进步水平和人的解放的程度总是同人的德、智、体三者发展水平成正比。人的智力和体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道德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人自身,不仅发展了体力和智力,也发展了人的道德意识。任何个人的活动都是这些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在德、智、体方面获得高度统一的发展。世界银行《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中指出:

5、“21世纪的标志是科技的迅速变化、经济开放与竞争和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这一环境下,稳定的国家加上受到良好教育和健康的人民,将使高速进步成为现实。”人不仅应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足够的能够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开放、敬业的品质和合作精神。只有具备了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在道德、情感、智力、体力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人,才能是一个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这对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据

6、此,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为凸成为成功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和全民教育观等教育观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当代教育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完善教育内容、实施宽容教育、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实践来实践。二、行动1、绿色教育课程、专业整合:体现现课程、专业的绿色化课程模块: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环境观念、环境知识、环境规范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伦理、绿色人格的人才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友好、自由探索、终身学习的方法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自然,感悟人生、终极关怀;宣传环保,保护环境2、绿色科技科研和技术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开发绿色产品和技术绿色科研学术声誉提供

7、可靠科学决策3、绿色管理绿色机关绿色制度柔性管理柔性管理(SoftManagement)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从表面混沌的繁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潜在的未知需要和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变化并自动应付变化,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务。柔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

8、思维的特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