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

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

ID:52302662

大小:519.01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26

上传者:qwe189537
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_第1页
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_第2页
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_第3页
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_第4页
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考研政治命题人点题班分析题.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三仁网校考研政治点题班讲义(2013年考研)编讲:前教育部考研命题组组长肖秀荣教授2012年12月17日北京 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的现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现实依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如果不改革,死路一条。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2)改革开放是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首先,从中国改革30多年的历史看,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的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改革为中国带来了最大红利。其次,从现实看,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我们要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必须也只能往前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只要这样做了,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继续为中国带来最大红利。(4)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与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其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2.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5.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三、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 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5.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4.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就需求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就产业结构而言,经济增长过分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就要素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5.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势来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作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6.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所以,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与基本方针(1)任务: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第五,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4.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5.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6.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六、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是我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和区域的发展不平衡。4.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5.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继续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党章的修订与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1.党章的重要性: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党的指导思想解决的是党举什么旗的问题。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3.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质上就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91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根本原因和最宝贵最基本的经验。4.中国共产党党成立时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先后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又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5.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70多年的持续奋斗告诉我们:第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第二,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4.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前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体中华儿女都从自身做起来,努力工作,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三、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坚决反对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1.抗战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2.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贡献。3.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即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4.日本试图侵占钓鱼岛,实质是对《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所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严重违背了日本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中国坚决反对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5.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收回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日本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不但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了中日关系,而且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本质上是不能彻底反省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四、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先后成功地探索出了三条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6.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等论断,特别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道路。五、延安整风运动与加强党的建设1.延安整风运动(1)必要性: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陈独秀右倾错误和三次“左”倾错误。出现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延安整风运动,就是要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2)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其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当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3)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党的建设,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中国共产党的成员,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多数。第二,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第二,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4.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当前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5.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归纳的党的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指出它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作风与党的宗旨密切相连。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醒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而反腐倡廉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六、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在中国,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这种复杂关联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犯“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经验。此外,党积累的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还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3.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的新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4.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七、无产阶级领导权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2.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是由历史和无产阶级的特点决定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2)联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4.党的历史上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上的错误观点:“左”倾教条主义的“一 次革命论”(包括“毕其功于一役”、“无间断”革命等),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右的“二次革命论”,割裂了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5.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1)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战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主张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其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实际上,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第一,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二,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3)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人民共和国的方案 第三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理性展现中国力量1.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爱国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4.做忠诚的爱国者,理性爱国:首先,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理性展现中国力量,要遵守法律;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像罗阳那样,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的实际行动中。其次,要促进民族团结与维护祖国统一;再次,要增强国防观念;最后,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二、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一)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个人品德的功能、作用以及道德修养的实质、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最高层次的要求是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它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2.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自己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自己跟自己“打官司”。3.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平民英雄”的模范事迹告诉我们,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恪尽职守之“美”最动人。敬业精神既是最朴素的道德,也是最崇高的道德。因为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加强道德建设,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要像雷锋、张丽莉、吴斌那样珍视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立足平凡岗位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第一,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第二,也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三、依宪治国,人权保障,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这是由我国宪法的特征、基本原则及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坚持和体现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2.人权是指人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公民权利也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3.刑事诉讼法的修改: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并且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等具体规定当中都注意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这说明我们秉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与程序、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既有利于更充分地体现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4.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首先要培养法律思维,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其次,要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法律权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四、中国梦与青年人的理想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4.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五、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网络生活中的法 律与道德要求1.自由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民在理解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时,应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权利的观念。一方面,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和追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利的时候,都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2.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但是,公民在互联网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为了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维护互联网安全——这是互联网健康发展和有效运用的前提。3.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道德靠自律、靠自觉,法律靠他律、靠强制。互联网在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便捷手段的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型工具。《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从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以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等方面,规定了网络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六、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人生价值1.青年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择业观与创业观。首先,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大学生不仅就业,还要创业。一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二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三是要提高创业的能力。2.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职业对于人来说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它还具有目的性,即它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青年人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要自觉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3.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 第四部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大国关系调整与中美关系1.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定位。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1)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冷战结束后,各大国关系的调整都根据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2)大国之间基本上不互为战争对手或者不明确地将对方视为敌人,尽力避免公开对抗。(3)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协调又彼此摩擦,既相互合作又彼此争夺,是当今大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4)美国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深受美国影响。(5)不存在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前景。(6)世界次等大国在大国关系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2.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交流是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美两国关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美两国人民彼此抱有极大的好感和兴趣。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3.美国大选“中国话题”盛行。在美国选民更为关心民生经济等问题的情况下,两位竞选者仍如此关注中国以及中国对美国的影响,说明中国对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生态的影响越来越深刻。4.无论谁当选总统,中美加强合作始终是大趋势。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持久向前发展,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因此,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都会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关系。5.美国战略东移与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路。美国战略东移,意在应对中国崛起。6.中美关系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干扰。如美方执意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美方利用所谓人权、宗教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美方一些人炒作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将中美经贸摩擦政治化;美方一些人鼓吹“中国威胁论”,叫嚣“遏制”中国;介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权争端,干扰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7.中美两国要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这需要:第一,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第二,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第三,平等互谅。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第四,积极行动。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第五,厚植友谊。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中国在安理会的投票,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叙利亚问题1.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2.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执行机构,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现由美、英、法、中、俄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它做出的决议,全体会员国应该接受并履行。常任理事国对任何非程序问题拥有否决权。 3.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立场是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基于中国长期奉行的外交政策,也是为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无论是投否决票、弃权票还是赞成票,立场都是光明磊落的。4.中国在安理会对涉叙决议案行使否决权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捍卫《联合国宪章》精神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第二,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第三,拒绝复制“利比亚模式”。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的选择,致力于维护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积极劝和促谈,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坚定支持旨在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斡旋努力,反对并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任何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径。5.美、英等国对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需要时就抬出,不需要时就抛开,甚至提出要重新组织新联合国。而当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不符合其意愿的,就对当事国大肆攻击,这些都反映了其霸权主义的本质。当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6.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以联合国的名义发动战争、全力扶持反政府力量、利用各种手段配合军事打击、直接插手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的政治安排、英法同盟发挥了实质性的主力作用。7.西方干涉主义的后果:西方干涉主义制造种种借口强行用军事力量更迭一国政权,并没有给中东地区带来人民期盼的民主与繁荣,相反,却事与愿违,使该地区更加动荡与不安,受伤害的还是广大民众。8.中国对叙利亚问题的立场。中国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叙利亚问题,关键是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当务之急是敦促叙利亚各方立即、全面停火止暴,尽快开启由叙利亚人民主导的包容性政治过渡进程。国际社会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行动,应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有助于缓和叙利亚紧张局势,有助于推动政治对话以化解分歧,有助于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的选择,致力于维护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始终积极劝和促谈,坚定支持旨在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斡旋努力。三、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对领土争端的态度,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正确处理的关系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本依据在于中国自身的国情和面临的世情。第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追求和谐、珍视和平历来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传统思想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第二,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让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必须也只能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力量。中国政府和人民把现代化建设当做最大、最根本的利益,为此致力于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第三,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依据。第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可动摇,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坚持和平发展,是时代对中国提出的要求。实现和平发展,是历史为中国提供的机遇。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1)强调发展的和平性。维护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发展既依赖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又有力促进着世界和平与稳定。(2)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特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3)强调发展的科学性。(4)强调发展的合作性。加强合作是中国发展的鲜明特征。(5)强调发展的共同性。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真诚期待同世界各国并肩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6)强调发展的开放性。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开放水平只会越来越高。3.批判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与“国强必霸论”(1)关于中国国防开支增长问题。中国一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和现代化军队建设完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不针对任何国家。所谓中国国防开支的增长造成地区和中日关系紧张,实质是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无理指责,毫无根据。(2)所谓中国对领土争端态度强硬,造成地区紧张,是霸权表现等。这里,涉及到走和平发展道路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3)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批判“国强必霸论”。“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4)批判所谓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非友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中非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无私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中非已经确立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关系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正确处理的三个关系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合作与斗争的关系。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中国重视合作,也坚持原则,坚定维护包括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内的国家核心利益。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这样的“原则”、“底线”的问题上,中国绝对不会退让,而必须进行坚决斗争。同时,我们应当从维护国家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对于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挑衅手段使中国脱离和平发展轨道的做法,要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维护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主动权。5.钓鱼岛争端与黄岩岛事件(1)无论从历史、法理等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是由于1895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钓鱼岛,才出现了问题,形成了争议。今年9月10日,日本违背中日恢复邦交时双方达成的“搁置争议”的谅解和共识,非法“购岛”,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造成了当前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中国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所采取的行动完全是正当必要的。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主张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与争端,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2)目前中日关系出现的严重困难是日方一手造成的。其核心是日本否认中日双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的共识和谅解。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践踏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背离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谅解和共识。这不但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和挑战。本质上是不能彻底反省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3)黄岩岛事件起因于菲律宾方面动用军舰在中国领土上伤害中国渔民2012年4月10日,12艘中国渔船进入黄岩岛潟湖躲避恶劣天气,菲律宾派军舰骚扰中国渔船,欲抓扣中国渔民。中国迅速派出海监船编队,对中方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双方舰船对峙。中菲黄岩岛事件就此开始并持续波动南海局势。(4)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黄岩岛的主权归属不存在争议。同时, 考虑到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中方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方一贯主张根据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南海争议,坚决反对与南海问题无关的国家插手南海争议,反对将南海争议扩大化、复杂化、国际化。中方一贯主张,在争议解决之前,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特点、作用,南南合作的意义,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1.“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秉持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特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反映了当今世界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客观现实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既是新兴经济体谋求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金砖国家”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当然选择。2.“金砖国家”中,中国和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巴西、印度和南非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五国的组合,不仅为南南合作增添新动力,能为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的发言权,而且在南北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于促进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建设性意义。3.南南合作的意义: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第三,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对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重大的意义。4.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一,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二,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三,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只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南北合作,就可以缓和南北矛盾。南北对话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经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北方国家的发展也很有利。五.中国关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一)中国关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1.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应。2.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3.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第一,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二,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第三,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第四,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第五,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第一,丰富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深化了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主张;第二,表明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二)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因素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1.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这无疑有利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的竞争已愈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突出方面。美国等西方强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警惕与不安。有一定实力的国家正以不同方式捍卫自己的文化。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 突出问题,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2.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3.“文明冲突论”认为各种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性,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优秀的。它不仅对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及当今世界的某些冲突原因的认识错误,而且实质上是主张西方文明中心论,把西方文明的全球化看作是解决不同文明差异的根本出路。六、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根源上说,它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的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的全球性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发展中国家则应当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2.贸易保护主义是与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它使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和法律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引发贸易战,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争端加剧,不仅使对方遭受损失,反过来也害了自己,最终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有可能使整个世界陷入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3.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扩大内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以世界贸易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同时要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机制予以应对。 第五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认识发展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理论创新1.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3.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二、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生态失衡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与人的思想观念及实践方式有关。实践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如果人类的实践不能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出现灾难性后果。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又是能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的。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成功的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统一表现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对立表现在天然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还需要改造自然以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更好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的一种转变。三、可能性和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1.制定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2.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3.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必须: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未、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段话说的是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某些方面的发展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之一。2.社会意识的作用即社会意识对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意识的这种反作用表明,社会意识虽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社会生活中能动的、积极的精神力量。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它的发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的无限反复过程。即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是一般,是抽象,需要不断具体化,这既是它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革命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思想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运用于中国实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中国的实际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以及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