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89977
大小:2.81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4-03
《人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课第四框拥抱美好未来(共32张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拥抱美好未来活动一:各抒己见1: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原因是什么?2:从中体现的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答:新知识层出不穷(人类进入2l世纪,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答:知识更新加快,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不断缩短。也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彩民、充值、冲高、套现编程、短信息、浏览器、主板地铁、站点、起步价、打的、直航便利店、传销、断码、大卖场经济类:科技类:
2、交通类:商业类:秒杀围脖被某某信息化特征明显蚁族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成为未来的文盲,不被时代、社会“Out”)需要具备那些素质?想一想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环保意识交往能力开放的胸怀良好的心理素质请问:你想象中的集体照应该是怎样的造型?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举例。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突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一种创新。说一说:我身边的创新谈谈我的创意(晒晒我的作品)(1)创新精神:①意义:◎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
3、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勤于实践。怎样培养创新精神?②科技创新——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制创新——“一国两制”王选认为,不能团结人的人,很难有大的成就。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王选院士谈起自己体会:——我能获奖,是国家支持、团队合作的结果。——不能团结人的人,很难有大的成就。团队精神展示:我们发挥班级
4、团队作用的表现:出板报艺体周足球联赛合作学习……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①意义:怎样培养团队精神?②(2)团队精神◎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社会交往中,互相配合,相互关爱。什么是文盲?现代社会,文盲不仅仅指“不识字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可能有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新的文盲。不会外语、计算机的人,不能与人很好相处、不能与环境协调一致、情感缺失的人,都可能会成为
5、21世纪的“文盲”(不会学习的人)。情境分析:《应聘》两位大学生踌躇满志地去一家公司应聘,公司总裁说:你们的文凭代表了应有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三个月。要想在我这里继续干下去,就必须知道该学些什么,如果不知道,文凭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废纸。总裁的说法体现了他对员工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故事续写:如果小张按总裁的要求做而小李不能够按总裁的要求做,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请以续写故事的方式体现你的观点。可以这样开头:小张听从总裁的忠告自学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知识,虚心向前辈请
6、教,并不断……三个月后……几年后他……;公司……小李自恃学历高,能力强,满足于现状,按步就班地上着班,虽没有什么差错;但三个月后……几年后……由于知识老化加速,在人的一生中,大学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挑战,那种结束学校教育,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已成为历史,每一个人要想使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终身学习。你知道吗?思考:终身学习有什么作用?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终身学习、学校学习之间的关系。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学
7、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强了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确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了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初中毕业以后,无论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是发展之路。都需要终身学习。珍惜学校学习的机会小调查:你的长辈们在学些什么?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培训”、“进修”、“充电”、“考本”、“学习型”、“知识型”,成为社会时尚和流行名词……终身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思考:许多在校学生认为知识更新快,等我们走出校门,学的东西早就被淘汰了,我们
8、还有在校学习的必要吗??据中国教育考试网报道,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1300万左右的人参加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历年来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达到1﹒03亿人次。由于知识老化加速,在人的一生中,大学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挑战,那种结束学校教育,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已成为历史,每一个人要想使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终身学习。思考题:2003年11月初,中国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