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87312
大小:212.9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26
《个别与小组辅导技巧.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個別與小組輔導技巧教育心理學家蔡潔恩小組輔導1.小組輔導性質與目標教師可因應學生於災後之個別狀況與需要,篩選較需協助與情感支援的學生,如家中有人罹難、受傷、房舍損毀、過度驚嚇或目睹災難現場者,組成4至12人的支援性小組。這些小組的成員有相似的遭遇和問題,能以分享、支持與關懷互相協助彼此抒解心理壓力,增進自我重新面對生活的能力。然而,如果一些學生的家裡有多人去世,甚或是家裡唯一的悻存者,他們可能需要個別輔導,而不是小組輔導。2.領導者(老師)之角色與功能教師應具備基本之帶領知識,最好能有一些基本之輔導培訓,於小組中引導成員互相分享、支持、關懷。教師也要提供訊息
2、(如情緒反應方式、引述一些處理情緒技巧之方法等),必要時,教師亦可視自身專長與成員需要而增加諮商或治療的功能。3.小組的運作方式聚會時間可以按個別小組之需要而定(一般建議約每周一次),開放式或封閉式均可,但以固定成員之封閉式小組較有凝聚力。開始時要先與小組成員訂定一些規範,例如小組之保密原則、準時出席、不強迫分享、不強加建議等。在初段,教師需要較主動引導成員互動與分享,讓成員能在一個安全及信任的環境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覺。到中段,若成員能自由表達,教師便可退居較被動和邊緣的角色,讓成員自行建立互相支援的系統。4.小組晤談要領和原則對於身陷災區的學生,目睹這次天災,或會無法理解為何發
3、生,他們可能會驚恐、害怕、慌亂;學生可能被迫離開家園,甚或失去父母、親人的保護。這些學生出現壓力後反應不盡相同。有的學生會出現一些適應困難的行為,如哭鬧害怕、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憤怒攻擊的行為;有的則是迴避感覺,感到麻木。雖然這些反應是可以預期的,但及時的介入,可以協助學生較容易地治療創傷。1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個別晤談要領要協助學生治療創傷,老師們在個別談話時可以掌握下列要領:1.留意學生情緒負載是否過重並觀察行為反應的持續性,以便區辨那些學生需要進一步個別談話,那些學生需要及早轉介。2.容忍學生超乎尋常的行為及情緒反應。3.給予學生心理支援。可較密集地接觸學生與他傾
4、談、陪伴他,讓學生知道他是安全的、被保護的。如果情況許可,教師可以用握手,身體接觸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你的關愛與支持。4.幫助學生說出感覺,同時也可分享你的感覺,不要怕學生看到你的悲傷和流淚;同時也讓他知道他的感覺是正常的。回想災難過程,哭泣、述說內心的感受是很好的情緒渲洩方式。5.探索學生對災難事件的想法,留意並更正錯誤的解釋並回答問題。探索的焦點不在「它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而是「它是如何(怎麼)發生在我身上?」。通常,我們很難也無法回答「為何(why)」,但我們可以對「如何(how)」是有答案的。6.允許學生哀悼或追念。追念的對象可能是一個玩具、他的寵物、他的家或某一個人。無論
5、對象是什麼,也讓他盡量分享,一再重複地講述。這樣對孩子了解及處理他的失落,有莫大的幫助。7.每一個學生面對重大壓力及處理哀傷的方式都不一樣,不要告訴學生「應該有什麼樣的情感」或是「應該要做什麼,應該要怎麼樣?」。可以誠實提供正常化的資訊「所有的感受與想法對於創傷的壓力與悲傷都是正常的」。8.留意學生過度的自責與罪惡感,並注意自殺的警訊以便及時轉介。注意事項1.教師與學生接觸前,應對創傷後壓力反應有所了解及心理準備。2.亦應做自我照顧和保護的工作,須與工作團體隨時保持連繫,相互支持並適時尋求支援。3.給予學生信心和安全感。4.聆聽、接納、同情、支持、了解學生的困境。5.引導學生找出克
6、服困難的方法,作成行動計畫。6.就輔導的情形作適當的評估,修正以達成輔導目標。2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小組情緒紓解活動一.教師引言(十五分鐘):簡單交代見面原因‧教師用平靜的口語向學生介紹自己(如學生不認識自己,請介紹你的稱呼和職位)‧向學生交待是次聚會之原因,可以告訴學生:「我知道在坐這裡的同學都經歷了這次地震,今天我們在這裡是要一同分享,彼此支持和鼓勵,協助同學抒解心理壓力與困擾,增進自我重新面對生活與適應的能力。」‧交代校方已掌握的事實:簡單介紹這次大地震的狀況,造成的損害和傷亡。二.引導分享(四十五分鐘):鼓勵學生表達對事件的感受‧如:在地震發生後,-你睡得好嗎?有否發惡
7、夢?胃口怎樣?-平日能否集中精神做事?-你有什麼感受?-其他同學有什麼反應?-你有沒有特別擔心某一個同學?•如果學生難以用語言表達,可以請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寫在紙上;•要接受(切忌否定)所有同學表達出來的情緒。三.讓學生認識到震驚、傷心、內疚、憤怒等不安情緒是正常的反應。四.觀察學生是否有激烈的情緒反應:‧留意某些學生是否有過分憂鬱、憤怒、自責或埋怨的情緒表現;‧留意遭遇較大創傷的學生有怎樣的反應和行為表現,這些學生可能家中有多人死去,甚或成為家中唯一倖存者。‧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