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75825
大小:6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6
《[精品]反思小组合作学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成效这段时间我看了广西壮族口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深有感触。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它能营造宽松口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牛-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它是一种能活泼不同层次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口主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跨地域、跨空间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快速、便捷的沟通的交际形式。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一、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口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釆用。可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往往存在重形式、
2、忽视实质、低效无效的现象。其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必要吗?现象:看到这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90%的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师: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请小组派代表交流。思考:在上述片段中,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几乎是张II就会,这样还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小组合作应该是是学生对口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二)独立思考真的要靠边站吗?现象:母亲节快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束50元左右花,请你设计一种
3、方案。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随机观察了儿组:有的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思考: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吋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特别是中下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有口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或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三)学生真的全体参与了吗?现象:听课过程中,我常有意识地关注小组的合作学习,去看看小组中各成员参与合作的情况,有这样一个情形让我
4、印象深刻:4人小组讨论开始(小组中有两男两女),其中的一个小女孩抿着嘴,低着头,一个男孩东看、西看,这吋另一个男生说:M先说,被点到名的“我认为……”事后问发出倡议的那位男乞:你为什么要让M先说呢?得到的回答是:她是我们的班长。这些现象在教学中都可以见到,形式”与“实效”渐渐成为一种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去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二、提高小组合作成效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考虑:(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科学的分组对合作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教
5、师应该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困生在相互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如杭州市的蒋莉老师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的教学屮,基于该课内容较简单,大部分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能够迁移学习的分析,蒋老师把已能进行口算的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开展合作学习,自己则和另外几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成一组,为他们准备其他可供操作的学具,并参与他们的讨论。最后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
6、都能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而较好的达成目标,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因为掌握了知识而获得了成功感。(二)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在一堂课上,我们会看到教师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合作学习时讨论的问题缺乏思考性。什么时候适合开展合作学习?1、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个别的冋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请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学生们都想发表意见,这时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效果就很好。2、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吋。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交通录像,请学生统计在路面上行使的各种车辆。看完一遍录像后,学生都未能正
7、确统计出结果。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提出了合作的要求。于是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学生积极合作,准确统计出了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可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合作的必要性。3、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來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以上只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初步思考。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让我们在风风火火的探求屮多一些理性,多一点反思,新课程改革的路将一定会越走越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