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41311
大小:16.41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4-03
《2012届高三化学 第8单元第30讲 醛 羧酸 酯(2)复习课件 苏教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0讲醛羧酸酯(2)乙醛的性质及相关实验【典例1】有关乙醛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乙醛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B.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乙醛和乙醇,需要消耗的氧气相等C.乙醛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D.乙醛的密度比水小,且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CD【解析】乙醛分子是甲基和醛基组成,甲基中三个氢原子不可能与碳在同一平面上;乙醇比乙醛多2个氢,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需要消耗的氧气多;乙醛中醛基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乙醛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迁移训练1】(2010·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以煤为原料可合成重要化工中间体G,其中B与乙酸互为同分异构体,也能与
2、钠反应放出氢气(注:下列流程图示中某些反应条件不一定给出)。(X为Cl或Br)【解析】B与CH3COOH互为同分异构体,且B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则B为HOCH2CHO,B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的C为乙二醇(HOCH2CH2OH);HOCH2CH2OH发生消去反应,脱去1分子水后得到的CH2===CHOH不稳定,发生分子内重排反应得到的D为乙醛(CH3CHO)。甲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6H5—CH2Cl,C6H5—CH2Cl水解得到E(C6H5—CH2OH),E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的F为苯甲醛(C6H5—CHO)。结合信息①,可知CH3CHO与C6H5—CHO经加
3、成和消去后的产物为C6H5—CH===CHCHO(G)。对比G和H的分子式,可知G被氧化为H,H为C6H5—CH===CHCOOH,C6H5—CH===CHCOOH发生加聚反应即得到涂料I。(3)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的E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是酚,甲基和酚羟基有邻、间、对三种可能的位置关系。(4)由信息②可知,C6H5—CH===CHCOOH先与HX加成,其产物再与NH3取代即可得到指定产物。【典例2】下图是A、B、C、D、E、F、G、H及丙二酸(HOOCCH2COOH)间转化关系图。A是一种链状羧酸,分子式为C3H4O2;F是含有七个原子构成的环
4、;H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羧酸的性质请填写下列空白:(1)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①A→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B与NaOH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解析】根据A为链状羧酸,则A只能为CH2=CHCOOH,与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产物可能有两种情况:CH2B
5、rCH2COOH和CH3CHBrCOOH,结合产物G可以变成丙二酸,可知G为OHCCH2COOH,则E为CH2OHCH2COOH,C为CH2BrCH2COOH,进而得到B为CH3CHBrCOOH,D为CH3CHOHCOOH。点拨:羧基的引入方法主要有:①醛的氧化;②酯的水解。在有机合成中一般的顺序为醇氧化为醛,醛氧化为羧酸,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而羧基的消除一般是将羧基转化为钠盐,在碱石灰及加热的作用下进行脱羧反应。羧基的判断方法主要有:①可与Na2CO3反应生成CO2;②水溶液呈酸性;③与醇反应生成酯。物质,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迁移训练2
6、】(2010·南京一模)迷迭香酸是从蜂花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酸性BDA.迷迭香酸的分子式为C18H15O8B.迷迭香酸可以发生加成、取代、显色反应C.1mol迷迭香酸跟H2反应,最多消耗6molH2D.1mol迷迭香酸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6molNaOH【解析】A项,C、H、O三种元素形成的有机物中H原子肯定为偶数个,故不正确,正确的分子式应为C18H16O8;B项,迷迭香酸中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含有酚羟基、羧基和酯基,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含有酚羟基,可以发生显色反应,正确;C项,1mol迷迭香酸跟H2反应,最多要消耗7molH2
7、;D项,酚羟基、羧基和酯基均消耗氢氧化钠,故正确。有机物中所含官能团的检验【典例3】已知柠檬醛结构式是(CH3)2C=CHCH2CH2C(CH3)=CHCHO。欲验证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和醛基,甲、乙两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甲:①取少量柠檬醛滴加溴水;②在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乙:①取少量柠檬醛滴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②在①反应后的溶液中先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溴水。回答下列问题:(1)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填“甲”“乙”或“甲、乙均可”)。(2)对不可行方案说明原因(认为均可的此题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3)对可行方案:①依据现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