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9920
大小:1007.4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21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和优良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和优良传统伏思蓉李乔歌汪琰琰(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1.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首先表现在重视史书的编撰,其次表现在重视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这是由于史书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就非常重视史学,朝廷中设立了史官,专掌记载历史,当时
2、史官的地位很高。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统治。销毁或者篡改史书记载,打击与本朝政见不合的撰史者和文人,对史书的编撰权严加控制,其措施即禁止私撰史书,开创并逐步完善官修史书制度。2、私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西周时期是“学在官府”,不许办私学,因此史籍编撰只能是官府承担,不准私撰史籍。春秋时期,孔子收徒讲学,开创私学,又整理鲁国的史书,编撰成《春秋》一书,开私撰史籍之始。至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明、清各代,私撰史籍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
3、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之内,私撰史籍层出不穷,私人撰史风气甚盛,著名史学家参与其事者司空见惯。中国传统史学的名著及在史书体裁、内容记载方面有开创之功的史书,几乎全是私撰的。例如开创编年体史书体裁的《春秋》、左传》,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的《史记》、《汉书》,开创典章制度史的《通典》,以及纪事本末体、纲目体、学案体、方志学以及史学评论等史书体裁的史籍。还有《资治通鉴》、《三国志》,《后汉书》、《南史》、《北史》、《新五代史》等正史和编年体名著,都是私撰史书。私撰史籍与官修史书相较,具有突出的特点如选择史料比较全
4、面,受统治阶级的统思想影响较小,对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比较中肯,史料的可信度较高等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史学的精华部分,多半保留在私撰史籍之中。3、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中国传统史籍体裁的多样,在世界各国可谓独树一帜。这些史籍体裁的基本分类有:纪传体、编年体;还有典志体(又称为政书)、纪事本末体、杂史、学案体、史评和史论、地理书、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辑佚、目录等。中国古代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史料内容极其丰富,纵横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客观依据。
5、4、史学理论先进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教训,以古鉴今。主张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反对盲从前哲迷信经典;提出了撰史者必须具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之说。章学诚的史学主张。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专务考索和空谈义理两种倾向,抨击当时盛行的考据学和理学。2)提出“六经皆史”说,淡化了六经神圣的观念,提高了史学地位,扩大了史学范围。4)提倡修方志,解决了方志的性质、任务、体例和内容等问题,提高了方志在史学领域的地位,奠定了方志学的理论基础。5)在刘知几“史才三长”思想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一项“史德”。“史德”是指
6、史学家的学术品德,要求著史者尊重客观史实,如实加以记载,而不要掺杂个人好恶等主观成分,任意褒贬。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明确地为史家指明了修养的方向。王夫之的史学主张。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对史学的贡献主要是对其代表作是《读通鉴论》和《宋论》。《读通鉴论》内容包括秦、两汉、三国、晋、南朝和隋、唐、五代各朝代,另附《叙论》为卷末。《宋论》主要是评论宋朝史事。二书的主要成就,是对于重要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根据唯物主义和进化论的观点,根据史实进行分析,对我们研
7、究和了解我国历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王夫之提出正统观念必须打破,粉碎了持正统论修史的谬论。(二)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主要是:史学家秉笔直书,不虚美隐恶,编写信史。以古鉴今,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视史籍的教育警戒作用。官、私皆重视收集、保存和整理史料,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重视史家的个人修养。1、史学家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这是诸多史学家推崇和履行的编纂史籍原则,尽管由于撰史者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致使中国传统史籍中仍然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在大量的
8、史籍名著中,特别是在私撰史籍中,基本上做到了记载史实、较为客观地评论史事和人物。2、重视通过撰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视史籍的教育警戒作用,以史鉴今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有见识的政治家、史学家重视史学编纂的目的,也是促进中国传统史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孔子编《春秋》,到以《史记》为首的大量正史的编撰,再到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朱熹编撰《资治通鉴纲目》,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传统,至今对我们学习、研究传统史学仍有现实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