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90178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24
《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题 1、有人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鉴定与选拔。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陈述你的理由。答: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与通常的考试和测验不同。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而不是鉴别和选拔人才。因此,评价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和反馈的功能;2)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功能;3)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师生不断努力。所以,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过程,无
2、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进步以及存在问题方面的反馈,并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评价,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促进自己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总之,通过教学评价,师生双方都可以了解自己及对方以及他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找到自己与教学目标和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教育观。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有何特征?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理解。答:新课程
3、的教学评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人本性、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人本性是指评价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是否目中有人,目中有学生。我们常常说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整体情况、备学生中差异的特点,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等等就是人本性教学的体现。人本性的实质是以学生的学,论教师的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论教师的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教师是教学绩效。那种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的行为,缺乏人本意识的做法,不能在新教学理念下的课堂中生存。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是指评价注重
4、对教师在教学的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基准点。(二)全面性、多元性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具有全面性的特征,他不仅表现在评价目标的全面,还表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新课程下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教学群体或专门评价机构等有多元主体。教学评价既可以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评价结合,还可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统一,更可以将自评、他评进行互动结合。(三)层次性、差异性新课程背景下,更尊重学生
5、和教师的个性差异,因此层次性和差异性尤显突出。第9页共9页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题(四)过程性、综合性教学评价的形成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评价重心更多地转向关心学生求知得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对学生、对教师、对课程和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更关注综合发展态势的考查,作质与量、结果与原因、智能与非智力因素等各项因素的总体性评价。(五)尊重性、欣赏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尊重性特征表现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或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将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和受尊重的地位。教
6、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与价值。 3、结合实际谈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落实“以学评教”的理念。答:1)“以学评教”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确立一看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情况。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如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另一种是消极、被动地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1/2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2/3以上的
7、学生主动参与时间。二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这里有“外动”与“内动”的关系。“外动”即动眼、动口、动手,属操作活动;“内动”即动心、动脑,属思维活动。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外动”与“内动”整合起来,把教学过程搞活,抓住关键讲话,启发学生学活,联系实际用活。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主动发展。三看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的情意交流过程。情意活动属动力系统,承担着对学习行为启动、调节、维持和定向任务。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师生情绪高昂,精神饱满,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经常处于最佳
8、状态。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活跃与恬静相统一,活而不滥;热烈与凝重相统一,热而不乱;宽松与严谨相统一,松而不散。教师高高兴兴地教,学生快快乐乐地学。2)“以教评教”看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发挥一看教师课前准备。首先,教学内容是“懂”,是“透”,还是“化”。“懂”,只是弄懂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透”,是找准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理顺了知识体系;“化”是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做到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