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pdf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pdf

ID:52174151

大小:281.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3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pdf_第1页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pdf_第2页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pdf_第3页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2卷第19期人民长江Vo1.42.NO.192011年10月YangtzeRiver0et..2011文章编号:1001—4179(2011J19—0034—04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牟今容,黄润秋,裴向军(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泥石流成灾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四川绵竹市清平乡走马岭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异常丰富的固体物源、短时强降雨、陡峻的地形条件以及汇水环境是该次特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此次泥石流

2、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针对走马岭沟现有物源及潜在泥石流隐患,提出了“固源+拦挡+排导+停淤”的综合治理方案,主要通过谷坊坝的固坡压脚、拦砂坝的拦挡、防冲墙的引流、停淤场的停淤作用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关键词:“8.13”特大泥石流;致灾成因;防治措施;四川绵竹中图法分类号:P642.23文献标志码:A四川省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位置在均宽度1.6km,沟域面积5.7km。沟域最高点位于东经103。54一104。20,北纬3O。09一31。42之间,属勘查区东侧山峰,海拔高程达2044m,最低点位于走于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受汶川大地震

3、的影响,境内松马岭沟汇入绵远河口,高程904m,相对高差1140m。散物源异常丰富,次生灾害极其严重,泥石流为该区最勘察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有第四系堆积物(Q)、寒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武系下统清平组基岩(∈:)的粉砂岩和邱家河组(Z:)绵竹市清平乡走马岭沟为一条老泥石流沟,继的白云岩。主沟、支沟及两侧的斜坡都富集了大量松2009年“9.24”泥石流爆发之后,于2010年8月13散堆积物,主要为“5.12”汶川大地震所产生的大量崩日,走马岭沟又暴发了一次特大泥石流。此次泥石流滑堆积物,堆积区最大厚度可达几十米。使主沟及支沟沟口部分民房被掩埋,2.0km

4、的道路被毁,并使绵远河改道300m左右,河床平均淤积抬高5~8m,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在认真分析走马岭沟工程地质环境、泥石流的成因、动力学特征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建议,为以后类似的泥石流灾害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1走马岭沟概况及泥石流基本特征清平乡走马岭沟位于绵远河左侧,呈东北向西南方向伸展。为一树枝状、不对称分布的斜坡冲沟,冲沟由一条主沟和7条支沟组成,其中3条较大的支沟分图1走马岭沟卫星遥感影像别为:林家山沟即⑤号支沟、滴洞沟即⑥号支沟、涧漕走马岭沟并不是一条典型的泥石流沟,形成区、流沟即⑦号支

5、沟,见图1。沟域平均纵向长度3.5km,平通区、堆积区不明显⋯。根据走马岭沟松散固体物源收稿日期:2011一O6—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2195)作者简介:牟今容,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勘查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397299237@qq.tom第19期牟今容,等:四川I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35的分布及泥石流的运动机制,将沟域划分为2个区。49%;③位于极重震区的清平乡多数山区斜坡处于不从沟源到沟道中下游,走马岭沟共汇集了7条支沟的稳定一欠稳定状态,在短时强降雨的作用下,走马

6、岭主固体物源,一并冲出,因此将走马岭沟沟源到沟道中下沟及支沟多处发生崩塌和滑坡,据统计此类物源总量游区域划分为形成流通区,该区段沟谷纵坡较大,特别为201.87万m,约占泥石流物源总量的46%。综合是在上游段及沟源处多为35。~45。,⑤、⑥支沟与主统计,走马岭沟沟源及两侧斜坡剩余松散物源约沟呈钝角相交,⑦支沟与主沟呈锐角相交,支沟贡献432.66万m,本次泥石流冲出量约为83.5万m;原有大,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物源;而将走马岭沟下游至绵远松散物源总量约为516.16万m。因其物源量大,急河这一区段划分为堆积区。该区段沟床高程904.48需进行有效的

7、治理。—1000.84m;高差96.36m;比降78%0—104%o;平均2.2局地强降雨及较大的汇水面积比降91‰。扇区扩散角约45。,平面上呈扇形形状展绵竹市属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开,地形坡度约3。~8。,堆积扇面积约6万m,扇区堆区。夏季暴雨较多,伏旱很少,常有洪涝。四川山区泥积厚度3—12m,扇区泥石流堆积物方量约35万m,石流激发雨量一般为一次雨量48~50mm或10min挤压绵远河使该段河形弯曲。走马岭泥石流沟床纵坡雨量8—12.2mm,1min雨量0.8~1.2mm。引发降示意图见图2(图中,Q:为第四纪崩坡积物;Q:J+

8、“8.13”特大泥石流的气候条件主要为局地强降雨作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为泥石流堆积层;8用。2010年8月12~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