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ID:5213827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6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_第1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_第2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_第3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_第4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探究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普通高中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但传统的地理教学始终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学生仅作为知识的容器,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无法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发现和创新,显然,这与新课程地理教学目标格格不入。  如何打破这种强调死记硬背地获取知识,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局面呢?通过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探索实践,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教师要摒弃"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板书到下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敢于采用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2、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谈谈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些做法。  一、合作式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的地理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平时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尝试运用调查、讨论、实验、设计与制作等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特别要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教材在每一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但由于我校地处山区,往往是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却无从下手,为突破这一"瓶颈",我总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多与同学、老师研讨协商,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如必修1第一章的课题1: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我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扮演的不

3、是说教者,而是倡导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开学第二周,我首先对教学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推举一名有组织能力的同学任小组长,由他制定周密的实践计划,并安排每一位同学的任务。同学们有的负责选择合适观察目标的,有的担任记录工作,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司时,整个活动既有严格的分工,又有统一的合作,这样,同学们经过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不同时段物体的影长作了精确的记录,并根据这些数据作出了如下的柱状图或曲线图:      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出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小组长通过归因分析总结出正午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并作出解释。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为了顺利完成任务,都互相协作,共同解决

4、遇到的难题,表现得十分踊跃,很多知识点都在合作讨论中迎刃而解。这种合作式学习,加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探索式学习方式的培养  观察探索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探索知识,了解未知现象的奥秘。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他们爱好科学的开拓创新精神,特别适合新课程下地理教学中运用。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如讲到月相及其变化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小时候就非常聪明。有一天好奇地问他父亲:"月亮天天有吗?它什么时候出来?是什么样子呢?"父亲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我

5、教你唱一支《月亮歌》吧!"他是这样唱的:初一月亮看不见,初二月亮一根线,初三初四像镰刀,初七初八月半边。一天更比一天胖,直到十五月才圆。十七十八月出迟,廿二半夜月半圆,一天更比一天瘦,廿九三十见月难。祖冲之听了,牢牢记在心里,并认真观察月相随时间的变化,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接着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观察题:连续一个月每晚八时、凌晨六时定时观察月相,画出月相,注意月面方向,看是否与《月亮歌》所描述相一致。结果同学们都热情高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察事物的现象,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能使人对事物认识的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科学、长知识的黄金时

6、代,我们应积极培养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  三、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达到彻底弄懂教材,解决疑难的目的。如遇较难的问题时,我便利用知识梯度分层设置,以便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  如:学习密度流这一知识块时,我先提出一个这样的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戒备森严,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国的潜水艇却能顺利通过这个海峡,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为什么?这个矛盾性的问题一提出,使他们惊叹、疑惑。带着问题的预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讲课时,我从密度流的概念,讲述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洋流就是一种密度流。

7、由于地中海、大西洋的水面高低不同,而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而毗邻的大西洋盐度较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入地中海,深层海水由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德军潜水艇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潜入浅水时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而潜入深水中则能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通过提出问题,教学内容上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密度流"的理解。  有些地理现象,教师从正面讲述学生可能不易领会透彻,如果教师从反面设置问题,即从反面提出假设,会激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