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doc

中国饮食文化.doc

ID:52133698

大小:42.9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23

中国饮食文化.doc_第1页
中国饮食文化.doc_第2页
中国饮食文化.doc_第3页
中国饮食文化.doc_第4页
中国饮食文化.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饮食文化简答题 1.什么是饮食文化? 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

2、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

3、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 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

4、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5.什么是饮食文化圈?历史上有哪些饮食文化圈? 答: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

5、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9、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0、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 6.关于“菜系”的数目,目前主要有哪些流行说法? 答: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7.如何认识“五味调和”的审美观?答:“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之美在于中和。中和乃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因此中和之美乃饮食美的极至。饮食中的五味调和即是中和之美在饮食中的具体实践与表现;“五味调和”之美在于美善合一,在于能顺天生民;“五味调和”之美在于和而不同

6、。“中和”并非和而同,而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包涵了阴与阳、刚与柔、奇与正、正与反、大与小等相依、相对而又相和的辩证思想,这一辩证思想在饮食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8.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有哪几个层次?各饮食文化层之间有何关系?答:中国的饮食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市井文化,;二是文人文化;三是商贾文化;四是官府和宫廷文化;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层次越高,则越能更多的反映饮食文化的特征;各层次相互影响,高层次的影响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

7、响。9.茶叶有哪些种类?答:因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茶叶有名目繁多的种类。我国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和白茶。10.中国的茶道有何特点?与日本茶道有何区别?答:中国茶艺是雅俗共赏的生存艺术,它具有多功效性。追求物之真;追讨情之真;追求性之真;追求道之真。一向称中国茶道为“茶艺”,而称日本茶道为“茶道”,是因为在中国,饮茶,更多功利性,而日本茶道则更朴素一些。事实上,日本茶道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刻板,一举一动一丝不苟,跟中国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不重形式重精神的传统不同,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丝不苟,才形

8、成日本独有的茶“道”。11.酒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答:酒由含糖物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机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气里、尘埃中和果皮上都附着有酵母菌。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变成酒浆,自然形成酒。酒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酒:果酒和乳酒;第二代酒:粮食酒;第三代酒:蒸馏酒的诞生浅谈中国饮食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