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

ID:5208038

大小:2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6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_第1页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_第2页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_第3页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_第4页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摘要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主要通过阐述因材施教及其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探讨当前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得出相应的思考。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7月29日正式发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

2、教育公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就是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它既是教育机会

3、公平的延续,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其中,教育过程公平已经成为评判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学校教育过程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如学生智力能力、个性、教师的情感倾向、课程设置,师生关系交往等等都存在差异,然而,教育要达到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将怎样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又能体现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因材施教原则和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1、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颜渊》有记载:“颜渊问

4、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这些对仁的不同回答当然不是随便乱讲的。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对孔子的思想理解得比较透彻,所以孔子以简捷的“四目”告之。仲弓不谦恭,所以孔子要使他对君对民都要严肃认真,宽以待人,此外。子张思想偏激,办事爱走极端,待人不够厚道,所以孔子的解释方法又有不同。而学生

5、的情况不同,他们的提问出发点可能也有差异,孔子针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以解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使其从一个可以理解、接受的方面去把握性和实践性,殊途而同归。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如“仁”、“孝”、“政”,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保证差异公平相结合,这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经验。2、教育公平的含义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教育公平与一定的社会基

6、本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相联,并以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教育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教育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换句话说:教育公平表现为“给每一个人他所应得的”这种基本的形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使人有理由怀疑,是否应该让所有的人学习相同的课程?即使是同样的课程,是否应该用相同的方法教授所有的学生?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差异,坚持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相

7、同的内容,就破坏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部基础。因此,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因此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学生多种选择,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培养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不能因讲求公平而把人才削平。二、教育过程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1、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资源和经费投放的公平,这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保证。可如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学生家长对教育资源强烈的渴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为部分学校受利益驱使借机乱收费提供了条件。一部分学生家长为

8、让孩子上好学校,违心交纳赞助费入学,而一些拥有较为优良的教育资源的学校面对大量要求入学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时,凭借其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市场”名义收取赞助费,形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现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在这一政策目标的指导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增加到2002年的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