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

ID:5203440

大小:29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6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_第1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_第2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_第3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_第4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摘要】“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纵观中西方美学史,对“美是什么”的不足一直争论不休。叶朗将“美”归结为审美意象,这为中国现代美学系统做出了杰出的论述贡献。本文以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为命题作为论述切入点,具体浅析叶朗运用意象本体论对“美”的诠释,及对当代美学探讨中有着的论述弊端不足的解决。【关键词】叶朗意象“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叶朗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探讨中西方的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论述结晶。他以广博的胸襟吞吐中西文化,把握了最具中国民族本土特点的美学精神的论述形态。叶朗以“意象”作为美学探讨的逻辑起点是对中国

2、当代美学探讨中的片面化、机械化倾向的摆脱与克服。一“意象”的概念“意象”这个概念成为一个词之前,“意”与“象”分别使用在《山海经》中。将“意”与“象”放在一个句子中,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意象”作为一个词最早可追溯到王充的《论衡》里,而正式把“意象”引入到文学论述中,则始于南朝的刘勰。刘勰之后,将意象论述作为论述范畴加以考察,可以说是在唐代确立起来的。在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进展,而在明清两代基本趋于成熟,清代的王夫之则提出“诗无达志”,表明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特点。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叶朗通过对中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探讨和反思,对“意象”的美学内涵做了最具有中国民族本土特

3、点的论述诠释。一方面,他反对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对朱光潜、宗白华先生关于“意象”论述又予以批判的继承。首先他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所用的“意象”实际上应理解为“表象”,而“诗的境界”才应表述为“意象”。其次,叶朗明确指出,宗白华先生使用的“灵境”就是“意象”,而非“意境”;并认为“意境”与“意象”不是同一个概念。“意境”是“意象”,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因此,他郑重提出,应该“以朱光潜‘接着讲’”,要回到中国哲学和美学所具有的那种注重“天人合一”、

4、重体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意象”论传统,并在《胸中之竹》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在意象”。二“意象”形成的前提意象,简而言之,就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什么样的“景”才能让人寄之以“情”?当人们欣赏同一处“景”时,为什么引发的“情”又千差万别呢?这就需要在纵深层次上剖析“意象”形成的前提。1.具有审美性质的“象”为什么我们欣赏自然美会选择花朵、月亮,欣赏社会美会选择飞机、摩天大楼,欣赏人体美会选择身材高挑的美女呢?这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着客观的审美性质。李斯托维尔曾说:“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

5、平常、太陈腐或者令人太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他认为,主体的“情”和“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交融、契合沟通的。那些平凡的、陈腐的、令人厌恶的“象”,根本不可能激起主体的美感,因而主体不可能进入审美活动,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也就是说,审美主体选择的“象”不仅不是遏止消解美感的产生,而是会促使美感的发生,那么这就使得“象”要具有审美的性质。2.有着于社会文化环境语境下的主体之“意”同样是花卉,但对于高考落榜的学生来说,再鲜艳的花朵也无法进入他们的审美视野。同是一部《红楼梦》,看法却各有不同。不仅同一对象,不同的审美

6、主体的审美有着个别差别,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有着审美差别。杜甫“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而以后对竹子的描写又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些都说明了个人的审美经验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进展而不断变化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所构成的审美经验是来自社会文化的,由这种审美经验提炼而成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更直接地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一定的社会价值意识相联系,因而渗透着这种审美价值意识的审美心理经验,必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进展变化而进展变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时

7、代、民族、阶级的情调和色彩。”因此,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当具有审美性质的“象”符合主体之“意”,且主体对之进行审美观照并达到了景中含情、情中见景的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时,便形成了“意象”。在中国美学界,曾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例如,黄山的迎客松是种客观有着,那么它的美也是一种客观有着。这是错误的。它否定了在历史环境下生成的审美情感的丰富性和差别性。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人们对美的看法是千差万别的,这就使得人们无以考证“美”。而叶朗提出的“美在意象”则解决了这一不足。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