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pdf

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pdf

ID:52010326

大小:194.2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1

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pdf_第1页
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pdf_第2页
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pdf_第3页
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满了尔民景的究创大量创作西域诗的岑参和耶律楚材为例,他们都来自内地并在西域居留了较长的时间,对西域的地理、物产和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在他们笔下,西域都呈现出了异质的壮美和苍凉。但是,仔细阅读他们的西域诗作,发现其中的“异”大于“同”,无论诗作的内容还是风格,二者均有较大的差异。导致二人西域诗不同的原因,概括来说,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时代不同、族属不同、经历不同、官职不同、文化教育不同、理想追求不同、随行人员不同(岑参独身一人,而耶律楚材带着妻子并在西域生了耶律铸)、生活习惯不同、交游情况不同、个人境遇及心态不

2、同、创作的视角和着眼点不同等方面。对于这些方面,本文不一一考查,而仅从思想与文化两个方面稍作探讨。一、“夷夏有别”与“华夷混一”之分别呈笠从汉地传统的思维来看,岑参毫无疑问是汉人,亦即“华人”。而第在这种思维框架中的契丹人耶律楚材则属于“夷”,尽管他已经“华期^化”,创作了大量的汉语诗文作品,尽管他保护了众多的中原“华人”儒总第J士,尽管他娶了苏轼四世孙苏公弼的女儿做妻子。与此相反,耶律楚、一a)材则认为辽金元也是中国的正统,也属于“华”。对于契丹人的这种思期V想,今人张晶先生说:“辽朝绝无‘夷狄’的自卑

3、感,而视其立国为‘承天意’。⋯⋯辽朝文化在吸纳汉文化的有益元素进入契丹文化系统,使契丹文化有了极大幅度的提高,自然是不异于中华了。”(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从他们现存的西域诗来看,岑参的诗歌表现了征服异域异族的思想,他在诗歌中多次提及“胡乐”、“胡琴”、“胡人”、“胡虏”、“胡旋舞”,明显戴着征服者的有色眼镜。而耶律楚材祖上就自认为是“中国人”(《辽史·耶律倍传》),到耶律楚材时则“不辨华夷”,所以他在诗中表现的就是华夷混一的平等思想。这种巨大的族群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他们对西

4、域从军生活态度相异的重要因素。在岑参的思想中,西域只是一个博取功名之处,他看到“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不禁心生艳羡,因此,他明知“塞垣苦”、“多离忧”(《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也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功名只向马上取”(《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他所向往的,是“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是“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氏”(《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让“虏骑闻之应胆慑”(《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平定“胡尘”,“破国平蕃”

5、(《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使得“萧条虏尘净”(《灭胡曲》)、“西边虏尽平”(《奉陪封大夫宴》),最终消灭或征服胡虏,让异族归顺大唐。基于这种思想,他才不遗余力地赞美封常清“上将新破胡”(《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的战功,才不惜笔墨为“蕃军只14见鞍马空”(《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而“献捷”。这些内容,在耶律楚材的西域诗中丝毫不见踪迹,尽管元太祖武0功赫赫,但耶律楚材并没有欣赏和赞美他的武功,反而阻止他的杀戮呈在和征伐。究其原因,固然与耶律楚材先祖原本就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第族群有关。除此之外,更与

6、他的华夷混一思想有关。虽然耶律楚材也期有不受重用的失落,但他在西域的生活却是快乐的,他热情地赞美西^总第域的景物,歌颂当地人民的淳朴勤劳,甚至用包容天下的心态说“衣冠一、J异域真余志,礼乐中原乃我荣”(《和武川严亚之见寄五首》)、“车书混O-J期V一华夷通”(《过闾居河四首》)、“华夷混一非多日,浮海长桴未可乘”(《过闾居河四首》)。这种心态和诗句,岑参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的。另外,耶律楚材的契丹人身份,使得他很容易融人到西域这种多族群杂居的环境中。况且,契丹人还曾在西域地区建立了庞大的西辽帝国,契丹后裔在

7、此仍然居于统治阶层。耶律楚材虽然已经汉化,但毕竟骨子里流淌着契丹人的血液。再者,耶律楚材通契丹语、蒙古语、汉语,与各族的交流并无障碍,从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来说,也与西域各族人比较接近,因此,耶律楚材在西域的生活较为舒适,他在《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中说“四海从来皆弟兄,西行谁复叹行程”,恐怕是很多汉地诗人难以体会和言说的。从以上这些方面来说,耶律楚材的心态必定与岑参大不相同。这种心态的差距在明清(主要是清代)的西域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彼时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朝到西域的汉人多为因事革职流配的官员和

8、遣戍的流犯,而满人却多为镇守边疆的朝廷命官。因此,汉人大多期盼赐还东归而凄苦哀怨,满人则更倾向于建功报主、升官晋爵,其心态的差异可见一斑。这种心态,当然与两度出塞的岑参也大不相同。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不同岑参的骨子里是儒家建功立业、修齐治平的思想,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思想,所以他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呈△文判官》),“花门楼前见秋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